农业保险,让“三农”发展更有底气 淮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惠及万千农户
本报记者 柏 松
2008年,淮南市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并纳入民生工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农业发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201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退出民生工程项目,转为常规性惠农工作,为广大参保农户撑起农业抗灾的“保护伞”。
十年来,淮南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完善政策、审核、实施、拨付、监管和考核等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民生工程,进一步推动政策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搭建起农户增收致富的大平台。
架起“助推器”,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补贴保费为主,农民自筹保费为辅的一项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保险品种。淮南市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坚持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2008年,淮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仅为“能繁母猪”一项,到2018年,已拓展到种植业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林业公益林、商品林共十项。
针对特色农产品保险,各县、区按纳入省特色农业保险目录内蔬菜、经济果林类;畜禽、水产类两大类自定方案自行开展。据统计,十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财政补贴资金6.34亿元,累计赔付达6.09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近152.4亿元,走出了一条政府能承受、农民有意愿、保险公司能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淮南市已制定完善《淮南市201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淮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淮南市特色农产品保险财政补助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从政策导向、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规范基础工作等多个层面全面指导淮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设置“稳定器”,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寿县堰口镇青莲村村民袁传甫既是村干部,又是农业保险的村级协保员,平时负责保费的收缴、政策的宣传。2018年,他对自家的小麦、水稻共投入保费320元左右,今年年初获得赔偿款共计1008元,净收益688元左右。
2008年启动以来,淮南市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业生产、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和行政村服务点建设,建成了以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为中心,连接每个行政村、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根据《淮南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操作实务》要求,市农险办建立了保险公司、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村级协保员查勘、定损限时办结制度,按照季节变化,确定承保及理赔时间节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一旦农作物遭受重大灾害,市农险办、理赔办第一时间启动市级专家组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协调各县区、保险经办机构及农技专家按工作流程迅速组织查勘定损,并要求经办机构对达到起赔点的农户在确认赔付金额后,10个工作日内打卡发放到户。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防范农业风险,提高农作物产量,稳定农民收入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十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普及进程中,淮南市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凝聚了心气,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洋溢在笑容里。
“普惠+特色”,织牢农民种养保障网
寿县龙兴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保特色险种已有4年,年均保费投入3900元左右。2018年由于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状况影响,损失严重,但好在拿到了15万元左右的保险赔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保证了其种植大棚蔬菜的连续性。
2017年,淮南市在寿县全面推开农业保险大灾试点工作,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设置保险金额覆盖地租成本部分的专属农业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进一步提高到47.5%,取消县级财政保费补贴,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政策实施后,在同等受灾情况下,寿县农业大灾保险赔付水平将至少提高10%。2017-2018年寿县投保农业大灾保险19.67万亩,覆盖448户次规模经营主体,保费收入854.98万元,其中财政补贴保费683.98万元,理赔763.37万元。
如今,全市已有72个乡镇、街道设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870个行政村设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点,协保员已达到945人,使惠农政策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精细化,真正形成了“网络连成片、服务面对面”的保险服务基本平台,为解决农业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全覆盖。
新闻推荐
淮南一副局长被查处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