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家级的拼搏路 周 强
2013年3月的一天,从国家商务部传来消息,淮南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办函〔2013〕42号文件已经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正式文件将很快印制下发。争创拼搏一路走来,三年多的艰辛努力即将收获成果,大家奔走相告,经开区一片欢腾,共同享受这成功之后的喜悦,就连外地正在经开区考察洽谈的客人也为我们感到高兴。
事情还要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了已经停滞多年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这对已经建立21年的淮南经开区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机遇。开发区领导果断决定,抓住机遇,自我加压,通过创建国家级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升开发水平,增强内生动力,为经开区下一个十年发展谋新篇谱新曲。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经开区主要领导率队,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邀请市委政研室和市政府研究室参与,对安徽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江苏宿迁、淮安两个正在创建国家级的开发区,以及常州市钟楼开发区进行考察学习。五天时间马不停蹄地奔波,大家既看到差距,也提振了信心,虽然还有不同声音,但第四天下午,在芜湖住宿宾馆专门开会“争论”了半天,终于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考察结束后形成的报告正式向市委、市政府请求,支持创建国家级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久市十四届四次人大会议召开,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市性大事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市政府要求,经开区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三步走创建目标。具体就是在2010年完成“倍增计划”基础上,到2012年在垦地合作、产城融合上实现重大突破,2014年创建国家级成功。
2010年是农历虎年,也是开启创建工作的元年,时任副市长谌伟春节前专程来经开区拜年,给大家鼓劲加压,要求经开区同志在虎年要生争创国家级的虎胆,行雷厉风行的虎风,使攻坚克难的虎劲,完成倍增计划,发发虎威,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开发区将“倍增计划”细化为66项重点工作,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一年中,经开区从上到下以坚韧的毅力,科学的精神,饱满的热情,扎实的态度投入工作。有付出就有获得,一年后的统计资料显示,“倍增计划”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内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规模企业等四项指标实现了实绩翻番,经营收入、工业企业销售、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新批入区项目等五项指标实现了增幅翻番,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初战告捷。
创建国家级就要对经开区进行高点定位。包括目标的高点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开区实现了从“一条腿”的工业化向“现代化、多功能新城区”的双轮驱动战略转变。规划的高点定位,一改关门规划的传统做法,请国内规划力量最强的甲级城市规划设计机构为东部新城区建设描绘蓝图。产业高点定位,招商引资从“围绕项目谈产业”调整为“围绕产业布项目”。高点定位就是高屋建瓴,这为经开区创建工作争取了主动。
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强力支持。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做出《关于加快安徽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加快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举全市之力,支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决定》包含的9个部分27条措施,全部是货真价实的政策支持。同时,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相应建立了综合协调、发改经贸、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统计社保等4个职能工作组,明确市直20多个部门和有关县区的任务和职责。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排出创建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经开区在创建过程中弥补差距,提升实力,加快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审批的关键时刻,市政府领导数次亲自带队赴京交流协调。
经开区将创建过程作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扩大区域范围、不断缩小差距不足、不断提升开发水平的过程,按照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集约节约、生态环保及社会责任5方面18大类标准,做好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集成等具体工作,在全国全省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的激烈竞争中,做到指标过得硬、时间抓得紧、协调理得顺、机遇抓得好。经开区与市直部门主要领导亲自与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等省直部门领导沟通交流,按照省直部门指导做好调指标、编资料、报文件、走程序等工作,完成申报资料汇编。在资料申报最关键的那几个月,经开区十来个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以及市直部门前来支援配合的同志,基本都是“五+二”和“白+黑”的工作,有些同志家庭有实际困难晚上不方便加班,也做到“星期六一定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一定”。
争创国家级的拼搏路上,全区上下围绕创建总目标,攻坚克难,固本强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按照国家级的标准逐年稳步提升。2010年经开区荣获全国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荣誉。2011年煤机装备产业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生物医药工业园被命名为第四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这期间,经开区将东部工业区开发作为重点,认真落实市政府与省农垦集团签订的合作开发淮南农场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总体规划、产城一体、基础先行、有序推进”的垦地合作框架,完成了三期路网建设,绿化、供电、供水、供气、排污、排水等同步配套。14.2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284套6.3万平方米公租房、4.36万平方米科技综合楼工程陆续建成,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显著提升。陕汽重卡、凯盛重工、平安开诚、中志轨道、国瑞药业等一大批经济实力强、建设体量大、质量标准高、辐射影响广的重大项目陆续入区。
2012年7月,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转报了市政府《关于淮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经过国家商务部、发改委、住建部、国土资源部严格审核后,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淮南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淮南经开区提前两年,在省内同时争创的8个开发区中首批实现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在全省填补了皖北地区无国家级开发区的空白,此后又连续四年通过有关部委对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复查考评。
淮南经开区升级后极大提升了淮南转型升级、开放发展水平,为淮南承接产业转移创建了重要发展平台,在淮南经开区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新闻推荐
荒地变绿地 游园现美景12处街头游园升级改造,其中6处已完工
本报记者柏雪王伟摄影报道城市街头游园也称微型公园,是利用城市空间有限的地块,以营造植物为主,创造可以让城市居民暂时休息...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