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双手筑就自己的幸福
本报记者 吴 巍
“这小伙子,真是勤快人。”日前,记者一大早来到寿县隐贤镇姚祠村探访时,一提到高晓双,熟识的村民都赞不绝口。
今年26岁的高晓双住在姚祠村梨园村民组,父母身体不好,一双儿女年幼,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他的肩上。“你别看他比较瘦弱,但他硬是撑起了一个家,用勤劳的双手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正当村民们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高晓双时,一辆农用车缓缓驶来停在了路边。听到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夸奖,半个脑袋探出驾驶室的高晓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名内敛的年轻人,刚刚给村头一户盖房子的人家送了一车黄沙。记者钻进了高晓双的驾驶室,他熟练地操控着车辆,没几分钟就来到了他家的养鸡场。停过车,他从鸡场旁的棚子里端出一盆饲料走到围网边,一边呼唤着,一边撒下饲料。很快,正四处觅食的鸡群围聚了过来,兴奋地争抢啄食。
“养鸡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去年真正赚了些钱,我家也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看着争食的鸡群,高晓双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叙述起生活变化。
高晓双的父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需常年服药,母亲则腰间盘突出并患有脑血栓。他说,自打他记事起,家里光景就没有好过,“那时,我和姐姐没钱上学,父母没钱买药;有次母亲犯病却没钱治疗,只好在床上躺了2个多月,想想真的是很无助。”
家里实在是困难,高晓双只读到初二便辍学,独自前往上海打工。身体瘦弱又无一技之长,他只能辗转在一些小型塑料厂、食品加工厂做点零活,每月工资千元左右,仅能维持自己的用度。就这样到了2012年,他回乡在镇里一家鞭炮厂找到了工作,收入提高了一大截,也顺利娶妻生子。
然而好景不长,鞭炮厂在2014年停产,高晓双失去了工作。也就在这一年,他们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父母需要人照顾,孩子幼小,外出务工此时成为高晓双的奢望。“可也总不能在家闲着啊!”思来想去,他决定养养鸡试试,于是拿出所有积蓄购进了200只鸡苗,在自家杨树林里拉起围网建起了一个小型鸡场。
2015年上半年,成鸡上市后赚了近3000元,这让高晓双初尝了甜头,他慢慢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在养殖中不断摸索销路,逐渐与六安、阜阳甚至上海的客户建立起联系。2016年,因已具备较丰富的养鸡经验,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淮南日报社的帮助下,高晓双获得了6000元帮扶资金,他利用这笔资金及自身积蓄将鸡场规模扩大到5000只。
规模扩大后,高晓双养鸡的热情更高了,不是每天积极找销路,便是全身心扑在鸡场里。到这批鸡苗卖完,他挣了近6万元,一举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养鸡也要紧盯市场,去年下半年多地爆发禽流感,鸡就卖不上价了。”已有多年养鸡经验的高晓双适时作出选择,在“大赚一笔”后没有过多购进鸡苗,如今鸡场内只保留了200只左右。
高峰时期的数千只,现在只有200只,高晓双又一次“闲”了下来,但他却闲不住。他见周边许多村民盖新房,于是从亲戚家借来农用车拉起黄沙等建筑材料,从中赚取一些差价;哪家哪天需要人手,他也会去帮工。如今,他每天外面有活时就出去干活,没活时就喂喂鸡、带带孩子,生活充实忙碌。
高晓双说,田里有庄稼,平时打零工、拉材料,还有鸡场的鸡,目前今年的收入已有近3万元保底。不过对他来说,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最终方向,如今禽流感的阴霾也早已远去,他已计划好等这茬庄稼收完,便购进一批鸡苗,在养鸡中实现自己的致富目标。
淮南日报社派驻姚祠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张昌涛对高晓双也是由衷称赞。他说,要实现脱贫,除了政府帮扶外,更重要的是靠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像高晓双这样的贫困户,如能激活他自我发展的热情,自力更生,脱贫不会是梦想。
新闻推荐
9月22日,淮南豆腐制品展销会开幕式在淮南体育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豆腐制品厂商、旅游公司、海内外嘉宾,以及应邀各界代表一万余人参加了豆腐制品展销会开幕式。为确保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市公...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