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法治”,脱贫路上添动力
本报记者 何婷婷
8月下旬,市司法局号召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捐资捐物,支持帮扶单位毛集实验区毛集镇张王村建设发展,各单位及职工积极响应,筹集20万元,携手为贫困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爱。
这只是市司法局上下齐心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派驻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村找准精准脱贫新路子;主动对接全市脱贫攻坚法律需求,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组建成立扶贫法律服务团助力脱贫攻坚……市司法局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创新工作举措,服务基层群众,助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拔“穷根”
9月12日,在张王村扶贫档案中,记者看到市司法局近期针对该村实际制定的***举措: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格式***;发挥工作职能,进行“扶贫扶智”法治宣传;为贫困村修建路灯等。
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派驻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还将张王村所有贫困户帮扶分解到人头,实行结亲帮扶,局主要领导带头,每月定期走访联系贫困户,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群众脱贫愿望等;并与村组干部、大户能人、党员群众代表、困难户座谈交流,结合张王村区位和资源禀赋情况、产业结构,厘清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群众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就帮什么。”该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同志介绍说,张王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6户78人,目前未脱贫12户31人,他们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张王村位于淮河岸边,沙土地土质,每年可以种植西瓜、萝卜、小麦等三季经济作物,有种植的优势,市司法局就联系职业技能学校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知识技能,特别是引导贫困户种植优质蔬菜瓜果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今年西瓜市场行情好,平均价格在5毛钱一斤,每亩收入有1000到1500元,去年种植青萝卜我们平均每亩收入也超过1500元。”贫困户张传永介绍说,他家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增加种植产量,每年增收约2000元。“村里还介绍我去合作社打零工,帮助种植大户种庄稼,一年平均能增加收入4000元。”
贫困户就业困难,市司法局就联系相关部门,推荐有劳动能力的年轻的贫困户赴经济发达地区经商务工;与镇党委政府沟通,聘用5名贫困户在该村从事保洁员工作;推荐部分贫困户到该村民办经济组织内打零工。“我们贫困户的情况,市司法局扶贫干部心里都一清二楚,他们是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我们落实扶贫政策,增加家庭收入。”在张王村3米多宽的水泥村路上,贫困户刘芹贤正在清扫卫生,与记者聊起家里的生活状况时激动不已,几年前她家出了一次严重交通事故,丈夫去世,儿子右眼失明,她也受了轻伤,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只能靠低保金过日。“今年村里让我做清洁员,一个月能有300到500块钱的收入,儿子也被推荐到附近的电子公司干活,拿计件工资,一个月至少挣2000多。”刘芹贤说,现在一家人看病能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女儿读书有教育补助,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今日子越过越好,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会带着孩子们坚强地生活下去!”
积极争取资金为张王村修建乡村道路、涵管路桥,添设健身器材,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利用光伏扶贫政策,发展光伏产业,大幅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政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市司法局的帮扶,张王村变了模样,道路通畅、村容整洁、作物丰产,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激发了,正朝着既定的小康目标奔跑而去。
法治扶贫,催开幸福之花
市司法局创新扶贫措施,采取“法治+”的形式,与淮南市扶贫办联合出台《淮南市法律援助***活动方案》,与淮南市律师协会联合成立“淮南市扶贫法律服务团”,坚持法治先行、服务基层,为全市脱贫攻坚加油提速。
扶贫先扶志,如何引导村民自主脱贫的意识是脱贫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年8月,市司法局成立了由律师、公证员和司法鉴定员组成的“淮南市扶贫法律服务团”,服务团借助“双联双促”活动,深入贫困村(居)一线,开展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权益保障等与民生相关的法律服务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扶贫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和脱贫疑虑,增强贫困村民法治观念,形成学法律、助扶贫的良好氛围。
同时,淮南市以“一村一律师”试点工作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着力破解淮南市边远农村及低文化程度群体法律援助制度普及率低、知晓率低等突出问题,使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成为困难群众的“保护神”。
新闻推荐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钱晓康来淮调研 沈强等陪同
本报讯9月19日,省统计局局长钱晓康一行来淮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委书记沈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秘书长胡东辉等陪同调研。窑河渔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6亿元,规划建设容量为2...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