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当『公务员』的日子

淮河早报 2017-09-21 13:05 大字

田家庵·曹佩遴

1983年,18岁的我成为国家正式工,端上了“铁饭碗”。单位隶属原煤炭部,是正局级单位。我有幸被分配在了机关,做了部办公室的“公务员”。所谓“公务员”,和今天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是两码事,说白了就是打水扫地刷痰盂的勤杂工。

当“公务员”虽说不是十分辛苦,但要起早贪黑。每天要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在领导进办公室前把卫生搞好开水打好,再把当天要用的会议室的开水打好,然后拖走廊的地、打扫厕所、给领导送报纸……下午下班后,要把领导办公室打扫干净,再把当天用过的会议室打扫干净,回家后往往天已经黑透了。

我在办公室整整当了两年的“公务员”,虽说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工人,处在机关的最底层,但最初步入社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却是终身难忘。

我的师傅刘师傅没有文化,在市矿机关当了一辈子的“公务员”,但他是一个既朴实又机智的老头儿。刘师傅除了教会了我“公务员”所有的工作流程,还教会了我许多在机关如何为人处事、察颜观色、说话办事,怎样去面对不同的领导等方面的人生经验,使我在机关很快积攒了人缘,讨得了领导们的欢心。在领导们的眼里,我还是个孩子,有什么事都喜欢使唤我,亲切地喊我“小曹”。

在刘师傅的教导下,我的领悟能力进步很快。那时候的人际关系比较纯朴,领导们都很关心爱护青年人的成长。1980年代正是文学热潮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我也是一名文学青年,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当时指挥部的副总指挥、总工程师谢茂春,经常看到我干完活后就趴在闹哄哄的公务班休息室兼工具房里读书写作,很是关心和赞赏。他的办公室是一个套间,进门后大办公室隔壁是一间小办公室。原来的秘书搬走了,小办公室空闲着,谢指挥就让我在那间小办公室里读书写作,给我创造了一个优越的读书写作环境。谢指挥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每每想起他,我的心里总涌起一股温热的暖流。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那间小办公室里,我写下了不少作品,有的还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那时候的文艺活动、读书活动比较丰富,机关工会的吴大发老师发现了我。他让我参加了机关的宣传队,在全指挥部的文艺汇演中,我自编自演了快板书《“见义勇为”》,未曾想初战告捷,获得了创作二等奖,在后来的几次文艺汇演中,我参与创作的歌曲也多次获奖。在淮南市开展的演讲比赛中,他推荐我参加后,也获了奖。最难忘的是在淮南市开展的读书活动中,他推荐我参加全市读书标兵的评选,成为淮南市受表彰的20位读书标兵中最年轻的一位标兵。

那时候的共青团活动也十分活跃,当时的指挥部团委书记饶卫东也是一位让我在成长道路上不能忘却的一个人。虽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工人,才31岁的他已是县处级干部,但对我却是偏爱有加,不仅热情地让我参加团委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推荐我担任了机关团委委员。他让我牵头,组织成立了青年文学协会,并让我担任会长。后来,他又让我负责创办团刊《青春信息》报,并介绍我到基层采风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到96处三工区采访“雄狮队”,因为是第一次下井,一切都感到新鲜,经过在现场细致地采访,回来后我连夜充满激情地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通讯《煤海深处 龙腾虎跃》,刊登在《青春信息》报,同时寄给了《中国煤炭报》,没多久便被配上题图大篇幅发表了出来。饶书记激动地拿着这张报纸在指挥部领导面前大肆宣扬:“你们知道这篇报道是谁写的吗?就是天天给你们打水扫地刷痰盂的小曹写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和饶书记大声呼吁的原因,不久,我便被调到《淮南煤矿建设报》当上了真正的记者。这是我人生的大转折,从此走上了新闻宣传的漫漫征途。我至今难忘初心,仍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攀行。

两年当“公务员”的日子,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是我人生起点上一级坚实的台阶,留下了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让我始终心怀感恩之情。感恩企业,是企业给我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感恩曾经关心、爱护、帮助和培养过我的领导和师傅们,你们都是我人生中的贵人!

新闻推荐

一时贪念 踏进班房

本报讯(通讯员段煜)18岁的年纪,应该正是挥洒青春,享受阳光雨露的时候,然而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刚刚走出校门的18岁少年小陆没能踏入社会,而是走进了拘留所。这起让少年悔不当初的案件发生于几天前一网吧...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