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在教育的年轮中渐次厚重 ——大通区积极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纪实
本报记者 张 静
树有年轮。那一道道年轮是树坚强生长的刻录。教育也有年轮。那一圈圈年轮是教育健康发展的轨迹。
年年循环,载载往复。从“人人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上好学”的优质均衡,在求解教育均衡优质内涵的道路上,大通区教育的年轮一年年增多,厚重而坚实。而年轮之间的实质——均衡发展,是我们一直所关注的,所追求的,所积淀的……
近年来,大通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人将均衡,深深刻入“教育的年轮”,并以“三倾斜”“三联动”“三为先”为有力抓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的年轮中镌刻出“上学是简单的,学习是快乐的,求知是无限”的公平注解和温暖画面。
力促办学条件均衡——
“三倾斜”,夯实均衡发展“硬基础”
对于方楼小学校长谢中喜而言,2015年暑期有两个未曾想到:一是,这所乡村小学焕然一新;二是,他自己从上窑中心学校交流到这所村小做校长。
“以前,方楼小学校园内道路未硬化,雨天泥泞不堪,厕所破旧,办公条件简陋,仅有3台办公电脑。”站在学校新大门前,指着那条宽阔整洁的校园道路谢中喜说,“近两年,区政府投入80余万元硬化了校园道路,新建了大门、厕所、自行车棚,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现在,我们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所有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
学校发生的新变化,展现的新气象,正是大通区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例证。2014年至2017年,全区共投入资金9613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均衡的前提是办学条件的均衡。大通区不遗余力地建好每一所学校,推进“三倾斜”。即坚持将发展要素优先向教育倾斜,将教育发展要素向教育均衡倾斜,将有限教育经费向保教育民生倾斜。“三倾斜”政策包含的布局优化、校舍安全、装备提升“三大工程”,有力促进了大通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步改善。据统计,近三年(2014-2016年),全区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20744万元。目前,新建瀚城小学1所,改扩建学校33所;新增校舍面积15266平方米,运动场77400平方米,功能室37间;购置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等。同时,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学校亮化美化和补缺补差。
力促办学水平均衡——
“三联动”,走出均衡发展“新路径”
淮南十五中,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到条件限制,学校曾面临着生源流失的窘境,每到新学年开学,历任校长们都伤透了脑筋。不过,这样的状况从2014年开始逐步好转。2013年5月,淮南实验中学与淮南十五中决定联合办学。
“实验中学安排学校业务骨干到十五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并指派一名副校长担任两校联合办学的执行校长,负责统筹协调两校联合办学有关事宜。联合办学第2年,学校的生源就稳定了。”十五中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联合办学感到最实惠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明显感受到联合办学带来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势头,多年渴盼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来到了自家门前。”
“‘择校热\’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通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为此,近年来,大通区大力推进以联动办学为代表的联盟、联姻、联动“三联”模式,力促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联盟:联合办学,共同发展。人事上,尝试校长、中层干部和优秀教师互派;管理上,实行计划安排、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模式相统一。同时,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单向输出,而是“1促1”双向互动,形成了1+1>2的效应。
——联姻:携手“1+1”,“短板接长”。近3年来,全区组织城乡所有学校、500多人次教师“1+1”结对,明确责任和义务,要求城区学校从工作部署安排、教师结对发展、课题共同研讨、资源全面共享等多个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将农村义务教育“短板接长”。
——联动:交流协作,特色发展。该区围绕精致管理、凝练特色等方面组织进行学校共同研究,互相学习,分类推进。如今,大通二小的德育特色教育、大通三小的绿色环保教育、上窑中心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洛河中心学校的古诗文诵读等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上接一版)为了支撑大数据产业发展,淮南市在各类要素供给上很是给力,除了出台多项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还先后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真金...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