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敢想敢做:中国的名著也要上电视1

大江晚报 2017-08-15 01:00 大字

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导演;他执导的1987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他担任总导演的1994版《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拍摄历时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历史电视剧。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事业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他就是电视艺术家、我们的恩师王扶林导演。

1979年,王扶林导演随广播事业局(广电部前身)代表团赴英国访问,在英国BBC广播电视公司的发行部,王导看到了该台把英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名著都搬上了电视屏幕,改编成了连续剧,这给了王导极大的启发,他心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来向全世界发行呢?

但是,当时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拍摄难度还真是有点大。

回国后,这个事情成为他心中不能忘怀的畅想。一天,他遇见中央电视台主管文艺的副台长洪民生,洪副台长问他:“今年我们的电视剧应该拍什么?”王导马上想到拍摄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武戏多,《西游记》需要特技才能完成。于是,王导告诉洪副台长,唯有全是文戏的《红楼梦》相对比较容易拍摄。

洪副台长很快同意了王导的提议,在台务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计划。

1981年全国制作的电视剧是111部,中央台播出了100部。那个时候,作为中央台的文艺部,自制的电视剧大概最多也就是两三部,最长的电视剧就是王扶林导演执导的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但是,电视事业发展非常快,中央台下决心一定要拍摄电视剧《红楼梦》。

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启动的。

红学大家吴世昌先生,在获悉王导 “我想通过现在飞速发展的电视手段来普及名著”的初衷后,把他推荐给了红学会副秘书长胡文彬先生。胡文彬先生对拍摄《红楼梦》非常支持。

次年,也就是1982年,红学会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学大会,全国各地的红学代表齐聚一堂,胡文彬先生特邀王导出席。回到北京后,红学会在恭王府召开座谈会,中央台副台长戴临风和王导一起参加了这次会议,红学会表示全力支持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更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的进展。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牵头,组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顾问团: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邓云乡等,大师云集,空前绝后。这些大师没有任何报酬,却热情地贡献了他们的学识和意见。

让王导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来参加座谈会。当时,周扬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开会的地方没有电梯,周扬是被两三个人架着上楼去到会议室的。类似这样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王导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不久,红学会和中央台召开了一个电视剧《红楼梦》的座谈会,通过了周雷写的28集的提纲,确定红学家蒋和森先生担任该剧的编剧。只是,由于蒋和森先生的工作繁多,创作速度一直赶不上剧组的进展。针对这种情况,王导和胡文彬先生亲自拜访了蒋和森先生,经过推心置腹的沟通,蒋和森先生同意放弃编剧工作,改为做剧组的文学顾问。

时间不等人,王导和胡文彬商量决定让周雷担任编剧。仅有周雷一人做编剧还不够,胡文彬先生便向王导推荐了电影《谭嗣同》的编剧刘耕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剧本按时保质完成,又把当时在淮南师范大学任教的周岭找来一起创作。三个人成立编剧小组,周雷担任组长。

对剧本的创作,王导提出“忠于原著、妙于剪裁”宗旨。前八十回剧本由周雷、刘耕路负责撰写,后四十回则由周岭负责,共用了八个月时间最终完成了28集剧本。

导演阐述和分镜头,则经由王导向红学家学习后、花费一年时间才完成。

《红楼梦》拍摄完成后,电影剪辑大师傅正义亲自剪辑为36集,并于中央台正式播出。

给王导做过导演助理的潘欣欣回忆:“1980年王导拍摄了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此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以后的创作计划。1979年访问英国时,王导就有了拍摄电视连续剧的想法,《敌营十八年》是他创作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改编、拍摄中国名著。王导总结了拍摄《敌营十八年》的经验和不足后,在1981年拍摄了《卖蟹》,1982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拍摄了三集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都是在为拍摄《红楼梦》做准备,也就是为“实战拍摄”积累经验,摸索电视剧拍摄的规律。

1983年1月5日拍摄《红楼梦》筹备小组成立,成员有阮若琳、洪民生、胡军、王导和我;1983年春节大年初五《红楼梦》建组,这天是破五,所以我记得特别深刻。”

新闻推荐

拓展法律服务 助推扶贫攻坚

本报讯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围绕全市工作重点,立足自身职能优势,通过加强法治宣传一村(社区)一律师工作试点、开展法律援助、选派“第一书记”等举措,为全市脱贫攻坚加油提速。扶贫先扶志,如何引导村民自主...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