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八公山区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
本报通讯员 石 成 本报记者 何婷婷
盛夏时节,走访八公山工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现场,高耸林立的塔吊,轰鸣运转的设备,挥汗奋战的施工人员,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令人欣喜。
目前,累计入驻豆制品、矿山工程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鞋服、电子等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家,解决当地1500余人就业……一组数据彰显了八公山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新成效。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布局以及省市区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的目标任务,八公山区把发展工业集聚区作为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了工业集聚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筑巢引凤”,助推提升改造
“在原有工业园区基础上,去年下半年,我们从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筹建了八公山工业集聚区。”八公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区积极探索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彻底改变过去工业园管理不集中、配套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思路不统一、眼光不长远的现象。
新组建的八公山工业集聚区服务中心,落实了人员、编制、经费、场地,由区级领导兼任服务中心主任,大大提升了工业集聚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该区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布局,对现有规划进行修编,明确以装备制造、新能源、轻工业、新型建材、汽贸物流为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不到一年时间,八公山工业集聚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先后投入4.2亿元,新建8栋、6.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有望在年底前建成使用;2条新建道路、3条扩建道路及集聚区污水处理等工程年底前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与东莞恒尔鞋业公司、深圳嘉冠电子公司、深圳鑫林电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企业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产生利税1亿元。
“腾笼换鸟”,盘活闲置资源
对于欲实现工业规模化发展的八公山区来说,承载力不足是工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制约因素。过去,有的大型企业想要落地八公山区或者想扩大生产却找不到合适的厂房。然而另一边,关闭停产、产能下降的企业空出的厂房,采煤沉陷区、整治出的堆场、小型水域无人问津,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怎么办?“腾笼换鸟”成了盘活闲置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
加快盘活闲置工矿厂房、土地等资源,并纳入集聚区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有力地促成了项目落地。该区先后利用原麻纺厂133亩闲置厂区,引进了投资1.5亿元的得尔思民用地毯生产线项目;利用工业集聚区闲置厂房,与杭州玖辰公司达成特种车辆板材生产线项目合作协议;利用原李咀孜煤矿闲置工业广场,成功引进淮南西部水运港口物流园项目。同时,采煤沉陷区土地、水域综合利用,使得黑斑蛙养殖示范基地一期、岩淮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建成,废弃煤矿100兆瓦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渔光一体现代渔业示范基地、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等一批项目签约。
“凤凰涅槃”,开辟转型之路
煤炭及相关产业长期作为八公山区的支柱产业,2014年以来,国有煤矿和地方煤矿相继关停,造成该区工业经济断崖式下滑。
转思路、求实效、促发展,经过不断努力,八公山区闯出了新型工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的“凤凰涅槃”之路。今年上半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亿元,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6.0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比重为1.5 :60.0 :38.5,二产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9.0个百分点。在工业发展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增长56%;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9.5%。其中,区属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1亿元,增长23.8%;完成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7.6%,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走在全市前列。
号角已经吹响,引擎已经转动。不断提升中的工业集聚区为八公山区这座工矿老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新闻推荐
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利用采煤沉陷区建设光伏电站,并将生态种植、规模养殖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的互补模式,提升绿色效益。本报记者倪军摄...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