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万人将基本告别地下水 安徽举全省之力,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合肥晚报 2021-12-24 00:36 大字

12月23日,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上,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维国表示,为让皖北群众喝上更好的水,安徽决定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让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涉及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等6个市28个县(市、区)的3043万群众喝上更优质健康的地表水、基本不喝地下水。

全面谋划,克服皖北水源先天不足

水源条件先天不足是皖北地区基本水情,皖北地区约有84.5%的群众饮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在现行标准下,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早期建设的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偏小、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偏弱,受原生地质环境因素影响,为皖北地区农村供水水质带来较大隐患。

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以优质的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是解决皖北农村供水问题的治本之策。6月15日,省委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把该工程列为省委“为民办实事”第一项工程。7月8日,省政府第146次常务会议将该工程作为省政府重点调度水利工程。10月28日,该工程明确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据徐维国介绍,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所指的皖北地区特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涉及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等6个市28个县(市、区),面积3.8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43万人。该区域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城乡供水以地下水水源为主。

为了解决皖北地区人民群众饮水和城乡发展用水,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安徽已经实施淮水北调工程,正在实施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并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将长江水调往淮河和皖北地区。尽量覆盖农村人口,利用当地地表水源,确保地表水调到当地即能实现供水入户。

12月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实施方案》。以市或县(市、区)为单位新建城乡供水公司,作为辖区内城乡供水投融资、工程建设、管护维养的统一平台。以引调水工程为基础,输配水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同步建设,确保引调水工程通水后即能实现供水入户。推进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建立省市县一体化的农村供水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供水管网调度和监管。

2023年底,13个县(区)将完成水源替换

记者获悉,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取水工程、水厂改建、管网完善等。规划布局供水工程76处、供水规模286万m3/d。建设县级供水水质检测中心19处及省、市、县(市、区)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等。规划投资154亿元。

将结合引江济淮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时序安排等,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在2023年底前,完成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建成后具备地表水水源取水条件的13个县(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包括:蚌埠市怀远县、固镇县,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亳州市蒙城县等多个县区。在2025年底前,完成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后具备地表水水源取水条件的15个县(市、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各地具备条件的,尽可能提前完成。

2021年,已组织先行实施8个项目,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项目清单。其中,已有4个地表水厂开工建设,改造现有水厂水源、管网延伸覆盖的4个项目已经完工,实现五河县、凤台县、潘集区等25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源置换,群众生活用水水量水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打开新格局,实现城乡供水均等化

通过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彻底改变目前水源不稳定、水厂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均等化。

构建水源保障格局,以淮河干流、西淝河等当地地表水源为基础,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及南水北调工程为保障,适当兴建必要的调蓄设施,实现地下水源全部置换成地表水。通过新建大型水厂,兼并整合原有小型水厂。同时,新建县域骨干配水管网,将原有独立的供水网络连接联通,形成相互补充的供水网络。对于部分老旧管网实施改造工程,切实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并建立或引进大型专业化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供水管理水平。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

新闻推荐

北沿江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后年动工 安徽省一批高速公路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

省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围绕交通领域关注话题提出不少建议,近日获得省交通厅答复,其中怀远至凤台高速公路、扬...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