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善厚镇凤台村“农耕文化展示厅” 里的旧时光
乌斗是推稻农具,形似乌龟,给稻棵松土和除草。
手磨子是家庭磨面用的小磨,用一只手可以推动磨面。
“农耕文化展示厅”。
管理员陶永跃向记者介绍展示厅里的农耕物品。
和县善厚镇凤台村“农耕文化展示厅”
老物件里的旧时光
■文图/记者 杨正文 苏自山 赵欣欣见习记者 吴衡通讯员 朱思庆 王智银
石磨盘、猪槽、木犁、秧架子……或许,通过字面理解,这些农村人曾经使用过的农具,您可能还知道是干啥用的。
乌斗、猫叹气、剁窝子、站窝……这些连农村人都有可能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您是不是有点儿蒙圈了。
这些叫上名字的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老物件”,被和县善厚人集中在鸡笼山半月湖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展示厅”,静静地等待您来发掘还未远去的“记忆”。
11月3日,记者来到和县善厚镇鸡笼山半月湖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展示厅”。展示厅里陈列着300余件民间收集来的农耕物品,这些物件既有过去农业生产时使用的农具,也有早期农家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农耕文物或许没有什么考古价值,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功不可没。
记者好奇地拿起一件椭圆形的物品仔细端详,似曾相识。管理员陶永跃向记者介绍:这叫“乌斗”,大集体时“乌”稻用的,长一尺左右,宽四五寸,木制的斗身下镶着铁钉,然后套在长长的竹竿上下田作业。之所以叫“乌斗”,是因为它的形状像乌龟。那年头,每年的四五月,稻秧分蘖了,乡下女人们就扛着“乌斗”下田,既可以“乌”去稻田里的杂草,也可以给稻田松松土,就相当于给旱田锄地。
站窝,也是农家取暖用具,圆桶状,上小下宽,高约一米,木制而成,中间有铁箍束紧,里面有站板。站板下是柴火。需要说明的是“草窝”那时在农村较常见,而“站窝”只在富裕的人家以及镇上家庭才能见到。在展示厅里,管理员陶永跃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每一件物品的历史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历史前进的潮流渐渐淹没了这些原始的早期的生产工具,以及农家那些带有古典色彩的生活用品。这些农耕用具或农家用品虽然逐渐被淘汰甚至被废弃,但却印证了一段历史,代表着一个年代。
“农耕文化展示厅”不仅是四方游客来乡村旅游领略到的一处景点,也是和县善厚镇传统文化教育和展示基地。伫立在“农耕文化展示厅”里,默默不语的陈列物仿佛在与人们进行无言的对话,倾诉昔日人与物的相伴相守。一样样、一件件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拾起它,就是铭记一段史实,就是回味一则故事,就是留住一份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日讯2021年是“信用平度建设年”,自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平度市凤台街道以党建为统领,以治理手段的创新,信用基...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