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相争在淮上 □特约撰稿 郭学东

蚌埠日报 2020-07-20 07:56 大字

蚌埠市博物馆关于钟离国的介绍古钟离城位置(资料图)安徽今天的江淮地区,历史上曾有着“楚头吴尾”之称;淮河两岸,从下游淮扬地区向上进入安徽直到上游到凤台一带,又被作“淮上”。这些还活在今天的地名,却包含着春秋战国时代吴楚相争的历史。

边防要塞钟离国

公元前682年,随着楚人向东进入今安徽境内,位于淮河中游的钟离古国,成了吴楚争夺的目标。钟离氏祖先姓嬴,是较早融入淮夷的伯益的一支后裔。伯益后裔包括徐氏、郯氏、钟离氏等10多个方国。最早的钟离氏在山东曲阜附近,后南迁在这里,逐步演变成一个方国。古代文献及方志的记载中,春秋时期的钟离国城址曾有多处。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濠水之东的一片高地上的钟离古城遗址,今在临淮关东关八里,至今仍然保存着这座较完好的土城。

钟离城池最先是由吴国出于自卫的目的而建起来的。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鲁、吴两国曾会于钟离国都城。当时正处在诸侯争霸的情况下,各国普遍筑城。起初钟离筑城并非专门针对楚人东进。由于楚向东逼进,钟离这座城池变成了吴楚边防要塞。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晋国、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和吴国会于钟离,以谋楚国。从这么多的方国来此开会谋楚,可知它在当时的地位多么重要。

然而,楚人兵锋很快指向这里。楚占领本属吴国的钟离后,又以此为边城,为防吴入侵,重新加固修筑以防备吴。《左传》记载,钟离城建于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杜预注“钟离为楚邑”。经过对出土文物及明清凤阳时期方志文献研究,凤阳文史专家孙祥宽先生认为“楚钟离只能是修筑加固,用以备吴。《左传》杜预注‘钟离为楚邑’,当本于此”。由此算来,钟离城也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今天,我们从临淮关出东关,沿着淮河南岸的一段低洼土路,前行不过半小时,只见淮河南岸突起一段天际线。接近跟前,才看清它就是高大的土城墙。地标数据告诉我们,土城海拔已经高出临淮关镇14米以上,让人要仰视前方,才发现钟离古国土城的西门。遥想当年,在金戈铁马的冷兵器时代,它北临淮水,西有濠水为障,东南丘陵起伏,雄踞淮畔,真是钟离天险,形势要冲。

楚国东进淮上

公元前682年,楚国灭息之后,继续从汉水流域北上中原。但是,公元前632年,由于在城濮一战遭受极大挫败,面对秦、齐等国的压力,楚国只得转向淮河中游和江淮之间。楚东进淮上,又在公元前622年灭六、蓼(今六安、霍邱),公元前601年灭舒蓼(今舒城附近),公元前597年灭萧(今萧县西北),最后淮河流域的嬴姓、偃姓所建立的方国几乎尽为楚国吞并。此后楚国向淮河下游扩展,大有占据淮河流域全境的势头。

北上的吴国,立刻成为楚国的劲敌。吴国本偏处江南(今江苏吴县),公元前585—561年,国势逐渐强大,正想向北方发展。恰好这时,晋国为了削弱楚国竞争中原的实力,特派巫臣诱引吴国攻楚,并教导吴人车战的方法。吴人原以舟师为主,所以需要陆战技术,与楚争胜。这样,吴楚两国就在江淮之间此争彼夺,兵连祸结,多年不休,曾经一年之内打了七仗。

钟离作为吴楚两国的边境,当时这里养蚕业很发达,因争采桑叶,引起了吴攻楚的战争。《史记?伍子胥列传》还专门作了记述,说是“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其实,吴公子光伐楚的气势,正来自楚国内部逃离的伍子胥。这可能是楚未曾料及的。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百万雄兵之才。青壮年时期被楚平王派往楚东北边关的乾溪(今阜阳颍泉区伍明镇)镇守边关长达20多年。后来,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携楚太子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为渡昭关投吴,留下了“一夜急白头”的传说。他到吴国后,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帮助公子光杀死吴王僚,辅佐吴王修法制、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设守备。同时,又举荐深通兵法的孙武为将,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等待灭楚的时机。

公元前512年,楚平王死后立昭王,出现执政者众而不合、互相推诿的局面。这时,伍子胥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待楚军疲劳,再大举进攻。实行这种扰楚疲楚的战术后,又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盟国,为日后进行突袭创造条件,同时,又出兵越国,给楚造成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最后由孙武等辅佐公子光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长驱攻入楚都郢。

当时两国战争的路线,陆路为舒、巢、六;水路先在长江,后进入淮河。楚人常以水师取胜。公元前524年,吴公子光伐楚,战于长岸,又败于楚,失去王舟。公元前515年,吴人围潜霍山,楚人恐怕吴国入淮,令尹子常率舟师到沙水,进而由长江入淮河。吴楚两国在长江、淮河使用舟师作战,开启了中国水上战争史的一页。

吴人水战虽不敌楚,但常以陆路战胜楚人。他们由南北上,在夺取楚国的巢之后,打到淮河南岸的钟离(今凤阳)、州来(今凤台),接着又向南夺取潜、六等地,使楚人失去大别山区的险要。公元前510年,吴人长驱前进攻入楚国都郢。楚国在淮河两岸占据的地方,都为吴国所有。

越灭吴以淮上还楚

正当吴国伐楚成功之际,公元前506年,越国乘机联楚攻吴,抄了吴军后路,吴王阖闾战败而死。吴为报仇伐越,在绍兴城北打败越军,把勾践仅带的五千人马围困在会稽山。勾践只得表示向吴王许身为奴。在这个关键时刻,伍子胥谏言夫差灭掉越国这个心腹之患。吴王夫差却无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以报亡国之恨的决心。

出于战略考虑,他觉得越已经臣服,再赶尽杀绝显得没有道义,无法在诸侯国中服众,没有听从伍子胥的谏言。而伍子胥深信吴将为越所灭,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今后不受伤害,他不惜冒着叛国的风险,竟乘吴王派他出使齐下挑战书之机,将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身为吴国大臣,却把自己子女托付给敌国照看,这无疑给人留下“里通外国,心怀二心”的口实。夫差无法容忍臣子的这种公然背叛,于是赐剑令其自杀。

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自以为天下无敌手,进军中原与晋争霸。公元前486年,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北筑邗城,开挖运河,连接淮河下游与长江,后世称为“邗沟”。吴王夫差首先伐齐国,率军纵横江淮,威风凛凛。

然而,吴国西进南下,攻楚降越的辉煌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诚如伍子胥所料,公元前473年,北上的越国把吴国灭掉,占有吴国全部领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这样记载越国北上:“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人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历来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的越国,终于成为春秋晚期的大国。为了在中原诸国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越国采取了抑强扶弱的措施,抚慰邻国,表示自己的豁达大度。于是,把当初吴占有楚的淮河中游两岸的领土全部归还给了楚国,即“以淮上地与楚”,同时,也把原属宋、鲁等地的领土归还给他们。

鉴于伍子胥破楚郢都,为报私仇而掘开楚王墓的极端做法,勾践命越兵灭吴国后,不容掘毁吴人旧墓,此举深得吴人好感,同时又采取与民休息和恢复生产的措施,使吴人诚服。如《荀子?王霸》中所言,越王勾践威动天下,是“信而立霸”。

因吴国在与越争霸中,为越所灭,楚国重得“淮上”领土,又得以生息,复出武胜关,再霸中原,东进淮上。

最早的南北文化融和

“淮上”作为地名之称,出自越国,传之后世。溯本求源,我们可知“淮上”并非指淮河的水上,而应指淮水之旁、之畔或之滨。以“淮上”这种含义作为地名,早见于春秋时期。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诗文,常以“淮上”来指淮河两岸的地区。唐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此处“淮上”,泛指安徽、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南唐李中《下蔡旅怀》诗:“月生淮上云初散,家在江南梦去迷。”此处“淮上”,指下蔡,即今凤台县。宋梅尧臣《次韵和长吉上人淮甸相遇》:“淮上一相遇,忆在京都时。”还有《淮上杂诗》六首。从这几篇诗以及这时他所作的其他诗篇来看,他出汴京(今河南开封)至湖州(今浙江湖州市)监盐税,经今寿县以东淮南一带至扬州而南去。所以,诗中所说的“淮上”,已经包括了今安徽与江苏的淮河中下游的南北两地。今天蚌埠淮河北岸以“淮上”命为区名,正是位于古时“淮上”的中心。

吴楚两国争霸淮上,引得越国北上,从淮河下游逆水而上,在江淮一带展开的战争,成为春秋晚期淮河流域的重大事件。春秋初期的百余个国家,经过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最后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楚位于江淮地区及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经楚武王、文王迁都于郢,传至楚成王,终成霸业。历时千年之久的淮夷诸国,包括陈、蔡、许、徐、息、焦、黄、胡、蒋、蓼、六、英、州来、钟离、涂山氏等方国,渐渐融入楚国版图。

淮夷归楚,实际上是以战争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及文化兼并的过程。楚国东进淮上,生于淮河岸边期思的孙叔敖、黄国的黄歇,都成了楚国名相,为楚后期在淮上达到鼎盛做出非常重大的贡献。楚人东渐淮上,改变了淮夷土著的文化面貌;吴楚争霸淮上,又使淮河文化融入了江南吴越文化的基因。

作者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员、蚌埠市博物馆顾问

新闻推荐

切实发挥重大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本报讯7月8日上午,市级离退休领导李振华等实地考察淮南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市委老干部局及市水利局负责同志陪同。李...

凤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