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着力打造江淮航运枢纽助推转型发展

淮南日报 2020-04-28 08:18 大字

本报讯 淮南市抢抓政策机遇,借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东风,发挥引江济淮工程与淮河干流十字交叉的区位独特优势,深入谋划推进“一核两带三翼”港口发展布局,着力打造江淮航运枢纽港区,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带动淮河经济带和江淮运河经济带建设,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引江济淮工程在淮南市境内110余公里,途经寿县三觉、茶庵、安丰、保义等乡镇,经瓦埠湖,绕寿县城东、北两方向过东淝河(闸)进入淮河。待工程建成运行后,一条崭新的南北向水上大通道将结束安徽江淮之间水运必须绕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淮南,作为引江济淮工程重要节点城市,将可借此通江达海,踏上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带动航运交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相关特色产业提升,圆梦江淮运河,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截至目前,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已完成投资33亿元,征迁永久征地11173.25亩,临时用地14021亩,拆迁面积43943.9平方米。开工建设炎刘、三觉等3个安置点,将安置120户380人;沿线靖淮大桥、东津渡大桥、唐大庄至瓦埠湖段两个标段的河渠工程、瓦埠湖上下游桥梁工程、东淝河船闸枢纽等工程项目正有序推进,新桥大桥已于2020年1月1日竣工通车。

面对良好机遇,淮南市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引江济淮工程,编制完成《淮南港总体规划调整(2014-2025年)》、《淮南水运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淮南江淮枢纽港研究报告》。制定淮南市港口总体规划、水运经济发展及江淮枢纽港规划,结合引江济淮工程区位特征、自然经济发展条件,做好与客货、旅游及仓储设施相配套的港口、码头、沿线旅游生态等项目的战略性规划,同时合理配置资源,建设内河航运枢纽,谋划推进“一核两带三翼”港口建设,加速江淮枢纽港区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打造“一核”,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寿县和毛集枢纽港核心港区,规划30个2000吨级泊位、年通过能力450万吨散杂货+85万TEU集装箱。目前,港口岸线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已启动项目招商;引擎“两带”。项目建成后将为淮河上游六安、信阳等地区,淮河中游淮南,淮河下游蚌埠提供集装箱中转服务,同时为周边经济腹地提供矿建材料、机械装备、煤炭等物资进出口服务,带动淮河经济带和江淮运河经济带发展,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布局“三翼”。推进凤台、寿县、潘集与大通港区建设。凤台新港综合码头总投资约8.8亿元,规划10个2000吨级泊位,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进港道路和堆场等设施,设计年吞吐量1030万吨。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工可报告等前期工作,启动项目招商。大通港区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总投资约4亿元,设计年通过能力散杂货物560万吨、集装箱15万TEU的专业化、标准化的港口物流及配套服务项目园区。目前,1号岸线3个2000吨级泊位、2号岸线综合服务区项目、3号岸线5个2000吨级泊位已完成立项、环评、防洪、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预计8月份开工。潘集港区总投资3.9亿元,拟建4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510万吨。目前,项目建设方案正在进行功能和布局调整;中安煤化工基地配套码头、中安茨淮新河码头已建成投用。寿县港区志君码头建成投用,涧沟码头土建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寿县五里闸作业区1#和2#码头、新桥港口物流园、瓦埠作业区、安丰作业区等港口功能区正在有序推进。

(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陈修利)

新闻推荐

让淮南百姓喝“好水” 淮南市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攻坚

本报记者周玲淮河岸边一水厂取水口附近,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标牌非常醒目,一道隔离防护网将我们的母亲河保护起来。阳...

凤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