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与芜湖遗民诗人群
明末清初大画家萧云从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其诗文集《梅花堂遗稿》虽已散佚,但从《萧云从诗歌笺注》中收录的约两百首诗依然可以领略其诗歌的内在风骨与艺术风貌。在家乡芜湖,萧云从身边有一群声气相通、情意相投的遗民诗人。发掘、考察萧云从与芜湖遗民诗人的交往情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萧云从的生平、思想与艺术创作。
芜湖遗民诗人群的主要人物
芜湖遗民诗人群的人员构成类别与主要人物大体如下:
一类是土生土长的芜湖籍本土诗人,包括萧云从的弟弟萧云倩、儿子萧一旸以及弟子张秀壁等,萧云从的友人沈士柱、沈士尊昆仲以及朱西雍、彭述古、陈香士等。这里选介其中几位。
张秀壁,字东图,芜湖人。他可能是追随萧云从时间最久的弟子了。萧云从创作《离骚图》时,张秀壁曾做过辅佐工作并写了《天问图跋》等介绍萧云从创作的意图与经过。萧云从与诗友雅集,张秀壁亦经常参加。萧云从去世后,张秀壁等弟子整理萧云从遗作,辑为《梅花堂遗稿》,可惜散佚。
沈士柱、沈士尊系兄弟俩。他们的父亲沈希韶,任过明朝御史。沈士柱可以说是明末芜湖文人的领袖。他少时“读书明敏,下笔千言”,淡泊功名,好广交名士。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继东林党抨击朝政,沈士柱率萧云从等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铖。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沈士柱离芜,“流寓西湖楼外楼”与黄宗羲等浙东名士诗词酬和,崇祯十一年(1638),沈士柱与陈慧贞、吴应箕、沈寿民、黄宗羲、顾杲等复社成员140余人(萧云倩列名其中)作《留都防乱揭》,讨伐阴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大兴文字狱,诬蔑东林党人为“蝗”,复社成员为“蝻”,编成《蝗蝻录》进行残酷镇压,周镳被杀,顾杲、黄宗羲被捕,陈慧贞死狱。沈士柱“适避楚幕,获免”,流离江楚,比及三载。南明灭后,沈士柱“归寓南湖,自号寓公”,隐居芜湖,“阔视尘埃金玉,食客不遗屠钓”,并广散家财,支持反清义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后被捕,于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在南京凤台门外从容就义。
构成芜湖遗民诗人群的另外一类人是流寓芜湖的遗民,主要有汤燕生、方兆曾等。他们长期生活在芜湖,芜湖实际上已经成为其第二故乡。民国版《芜湖县志·流寓》中载有他们的小传。汤燕生既是诗人,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明亡后在芜湖县城南河沿筑“补过斋”隐居,与萧云从交往最多,感情甚笃。道光年间,黄钺在芜湖为张孝祥立“于湖祠”时将他与萧云从等六人同列其中“从祀”。方兆曾,字沂梦,号省斋,安徽歙县人,长期寓芜湖。工画山水。著有《古今四略》诗集。他很年轻时即为萧云从称赏,是萧云从晚年的忘年交。
还有一类遗民诗人,他们虽然不是芜湖人,但是或在芜湖长期居住或在芜湖游历期间多次参与萧云从等组织的文化活动,留下与萧云从交往或与芜湖相关的作品。如方文、梅清、唐祖命、钱澄之(田间)等。
从身份看,芜湖遗民诗人群主要包括书画家、僧道人物、各种类型的隐士等。书画家如汤燕生、方兆曾、梅清,僧道人物如释珍厂,隐士如朱西雍等。
家国情怀相同、人生志趣相投、文化修养相埒使他们走到一起,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声气相应的群体。
萧云从与芜湖遗民诗人群的文化活动
一个团体或群体,如果不是有严密的组织结构的话,其核心或领袖人物的产生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有条件的。
明末芜湖文人本以沈士柱为核心人物。等到大明朝玩完了,大家真正成为遗民的时候,这时的萧云从开始成为芜湖遗民诗人群的核心人物。这里面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客观原因是沈士柱矢志不渝抗清,长期逃亡在外,大家失去领袖。这时需要有人站出来。萧云从的个性本不适宜做领袖,他也没有这个想法。但是有几个原因决定了他成为核心。从萧云从自身来说,他有几个优势。一是年龄。与其他人比,萧云从最年长。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方文、梅清、汤燕生等都是十七世纪初人,而萧云从1596年出生,是十六世纪末人。二是资历老,萧云从是比较早追随沈士柱参加芜湖读书社以及复社等活动的芜湖文人。三是社会影响力大。此时萧云从因为《离骚图》《太平山水图》等先后问世,已经享誉江南。各地名流亦乐与之交往,如邢昉、方文、方以智、郑士介、冒辟疆等。至于才能和品格,萧云从也都具备。所以,萧云从虽然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枭雄型人物,但是大家逐渐围绕在萧云从身边,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开展起活动来。
一是结社。文人结社由来已久,明末清初此风尤盛。萧云从除参与了沈昆铜组织芜湖读书社并一道到南京参加复社活动,后来又参加了中江社等文社。
二是诗歌创作。这里说的“创作”有别于一般的雅集酬唱之所作,而是特指在明清易代之际,成为遗民之后,芜湖的这批诗人主动地关注时局的变化、百姓的苦难命运,跳出彼此交往的小圈子所进行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其中凭吊死难平民、讴歌节义之士的作品比较多。
例如萧云从为悼念抗击清兵而牺牲的士人周孔来写的《吊邑人周孔来殉节泾县学署》:
泮壁何人自鼓刀,天寒日暮风颾颾。
老儒转战敌长矟,弟子招魂赋反骚。
夜雨同悲涵水鳣,阴雷欲剸戴山鳌。
庙空悬古松长碧,浩气森森北斗高。
周孔来,据黄钺《于湖竹枝词》四十六自注:“周泗,字孔来,南乡凤翎圩人,任泾县教官。乙酉城陷,手刃十数人,殁于明伦堂。”这首诗前两联叙事,充满悲壮之气;颈联用典,哀叹神州陆沉,英雄牺牲;尾联直抒胸臆,赞美周孔来之民族气节,浩气长存,令人景仰。
由于不能明显触犯清廷,芜湖遗民诗人多有怀古之作。这些诗其实是抒发对现实的看法,代表作有汤燕生的《赭山怀古》组诗等。
芜湖遗民诗人之间的道义之交
芜湖遗民诗人在进行雅集等文化活动外,相互之间在生活上也能相互关切和帮助,对遭受死难的友人还以诗歌创作和实际行动作道义上的支持。
例如某次方文离开芜湖到宣城,家人因贫断炊,萧云从等友人闻讯后立即援助,送粮食给方文妻小。方文回芜湖知道后很感动,写了两首诗感谢萧云从等赠米的义举,兹录其一:
秋林旬日雨凄其,瓶罄难教小妇炊。
晚臼忽舂云子白,故人先送救公饥。
釜钟高义今应少,管鲍贫交更有谁?
灯火客窗儿女笑,老亲差不怨仳离。
一直坚持抗清的沈士柱被捕后关押于南京,坚贞不屈,在狱中写《故宫词》24首,临刑前又写绝笔诗三首。沈士柱就义后,其妻方氏绝食十天而亡,妾汪氏、鲍氏自缢殉难,同葬于范罗山前,被芜湖百姓誉为“沈门三烈妇”。后观察使张士范,为三妇坟墓“垒试封垄建丰碑”。萧云从等众多生前好友为安葬事出力且写诗记述经过,表达情感。
除了生活上相互照顾,道义上相互支持,萧云从与芜湖遗民诗人之间还有其他文化性质的交往。萧云从晚年与方兆曾结为忘年交,曾送其《洗砚图》并题诗:
笔墨之耕倩石田,洮泓冷碧积寒烟。
先生自爱春流水,池上融冰写太玄。
据此图跋文,这幅画作于1657年,时萧云从62岁。当时萧云从在芜湖范罗山有“授画室”,课徒谋生。萧云从去世前,方兆曾感而得梦,梦见萧云从以平生事业托付于他。所谓平生事业就是萧云从的文化著述《易存》《韵通》等,可见萧云从平素对其异常器重。
萧云从去世后,芜湖遗民诗人雅集的流风余韵犹存,甚至周边诗人(如宣城)还到芜湖开展活动。如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六月,梅清在芜湖壶天阁举行大型雅集“花果会”,饮酒赋诗,梅清作《壶天亭醉歌》等诗。此时萧云从过世已经十九年了,但是汤燕生、沈士尊、潘岵等还健在,他们多次参加此类活动。
唐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欢通讯员韩亮)11月21日上午,凤台县人民法院对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进行强制执行,一次性返还申请执行人建筑...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