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财政资金,建立保障机制,淮南市财政频出“组合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真金白银投入 共护绿水青山
深秋时节,漫步在八公山下,徜徉在焦岗湖边,行走在大街小巷,人们不由感叹,淮南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
近年来,全市上下一心,扛牢政治责任,全面整改问题,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在“增加财政投入、转变支持方式、健全补偿机制”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用好“钱袋子”,环境保护踏实有力
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宜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淮南市财政主动调整支出结构,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倾斜。
为了天更蓝——2018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财政资金投入3.38亿元。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降幅均超过10%,全市PM2 . 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8.1%;优良天数同比上升7.1%,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为了水更绿——2018年以来,水体污染防治及管网建设资金支出5.3亿元,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在用的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洞化截洪沟等5条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83.3%,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率达到94.57%,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8.9亿元人民币。
为了土壤更干净——2018年以来,土壤污染防治投入2804.65万元,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管理,实现县区全覆盖。
为了农业农村更环保——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8.51亿元,全面开展农村“三大革命”,月处理农村垃圾3万吨,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8个,完成改厕5.44万户。
2018年以来,淮南市财政共投入资金20.36亿元,重点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农村污染治理及其他污染防治,开展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增绿增效等专项环境修复。
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淮南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良性运行,努力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大美淮南的底色。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淮南市建立以地表水断面、大气生态补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各行政区域管理职责,探索建立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落实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淮南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行“双向补偿”。2018年全年各县区(园区)考核点产生污染赔付及生态补偿共计4600万元,其中省级赔付2200万元,市级赔付、补偿金将用于水污染综合治理。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淮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管理。今年第一季度已产生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762.5万元,其中省级赔付202.5万元。
市场化多元化,生态环保机制日渐完善
在建筑工地,人们发现,裸露的黄土披上了防尘网,进出工地的车辆必须经过冲洗。淮南市强化各类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一律严格实行“八个百分之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目前,全市已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项目18个,总投资138.82亿元。其中,财政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项目8个,总投资31.09亿元。
从项目来看,大气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系统建设PPP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营;凤台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和寿县县域农村垃圾治理工程PPP项目已进入试运营阶段;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PPP项目预计今年完成竣工验收并进入运营;凤台县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项目和寿县农村生活污水PPP项目项目公司均已成立;潘集区入淮排污口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和潘集区村镇污水处理PPP项目已完成社会资本采购工作……
坚持生态优先,激活绿色引擎,让淮南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交相辉映……在财政部门的有力保障下,淮南市正加快建设“美丽淮南”,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百姓生活更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30日下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淮南市职工文艺调演在市新工人文化宫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赵期中,部...
凤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