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家庭农场 助力脱贫攻坚
采取“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连片流转土地50亩,发展葡萄种植,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直接带动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依靠特色产业增收,为村里近20户贫困户实现如期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支撑。这是凤台县丁集镇农民沈传清积极创办传旭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大棚优质葡萄、西甜瓜种植,闯出的一条致富新路。
沈传清1996年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煤矿工人,一晃20年过去了,沈传清看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2015年他毅然辞去了煤矿上的工作,返乡创业。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得知有一位老同学在合肥种植葡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对他触动很大,通过对市场进行了一番的考察,他决定发展优质葡萄种植,经过参加县农广校的培训学习和到萧县、合肥大圩、浙江等地的考察学习,他又把目光转向葡萄采摘项目上。说干就干,在乡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2016初,他流转土地50亩建起了大棚。投资50多万元,购买水泥杆子、塑料薄膜、钢丝、有机肥等,从浙江引进了2300余株夏黑、醉金香、玫瑰香等无菌葡萄苗,建起了传旭家庭农场,年纯收入30多万元。他优先吸纳贫困户进场劳动,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力为葡萄园除草,追施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葡萄成熟后皮薄肉厚、多汁味甜,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前来采摘和外地客商争相订购。
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他又建设了葡萄园的附属设施,还用种植的葡萄自酿“零添加、无公害”葡萄酒,并包装成瓶成盒,游客在葡萄园观光采摘后,还可购买些园里自酿的葡萄酒,带回家给亲朋品尝。这不仅使周边市民休闲采摘有了好去处,还为沈庄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沈传清逢人常说:“这几年驻村扶贫干部非常关心我,要技术就帮忙给联系技术员,缺资金立马协助我解决资金,能帮助贫困户致富是我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为了进一步攻克种植技术上的难题,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在县科协的牵头和支持下,沈传清积极和省安农大合作,高薪聘请安农大技术老师亲临实地指导。近年来,县扶贫工作队把该葡萄采摘园作为扶贫产业项目,县文广体局把葡萄采摘观光园列为扶贫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已为16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每年不但能拿到500元分红,他们每人每年在农场里打零工收入可达3000至5000元。沈庄村前沈一队年近70岁的五保户沈中俊常年进场帮助拔草、搭棚,为一排排整齐排列、错落有致的葡萄树修枝蔬果、采摘果子等,年收入15000元左右。
常庄一队贫困户常开礼是典型的老实人,因自身发展不足,造成家庭贫困,驻村扶贫工作队安排他进农场务工。常开礼说,“像我这样的情况,既不能出去打工,也干不了什么重活,除了自己家里的几亩地,现在每天来到农场里干活,一个月能收入1500元,一年落下一万多块钱,跟着传清干,能行!”
近两年,传旭家庭农场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沈传清也积极和村里的扶贫工作队联系,在用工上向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的贫困户倾斜,通过葡萄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为贫困户种出了好“钱”景,从而增强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带动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沈传清种植的夏黑、醉金香等优质葡萄在凤台县举办的首届优质葡萄评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栽培的酥瓜在淮南市举办的优质西甜瓜大赛上,连续两年被评为酥瓜组二等奖和三等奖。他表示,今后要继续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回馈社会,吸纳更多贫困户就地就业,更好地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凌云)金色九月,丹桂飘香。新学年已经开启,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到侵害...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