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武脱贫记
今年47岁的王来武家住善厚镇凤台裴村,该村坐落在山坡上,村南村北都是山。裴村是移民村,因为前几年的土地增减挂项目,全村集体搬迁,村民住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标准房。条件改善了,村道修通了,骑上电瓶车不到半小时就能赶到集镇。
王来武打小就生活在山里,有山里人的坚韧和直爽。父母养了四个孩子,王来武排行老四。初中尚未毕业,他就辍学务农。后娶妻江圣余,育有两女一男。孩子们纷纷到了入学的年岁,家里花费开销就大了,王来武顿觉肩上的担子重起来。“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儿女们读书!只有走出山里,孩子们才有好前程。”这是他人生唯一的信念。带着这种信念,王来武告别妻子儿女只身前往上海打工。文化不高,技术没有,他只能干干力气活,挣几文辛苦钱。
可是好景不长,王来武患上了“胰腺炎”,为配合治疗还得忌口,大荤大素不能吃,他只好打道回府。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留守在家的妻子也是灾病多多,由“尿结石”转为“双肾结石”,后来又患上“乙肝”。两口子为治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一身的债,原本尚好的家境滑入了贫困的序列。“那个时候真有点绝望,可是不管有多难,还得咬着牙往前走,我是一家之主,我一倒,家就完了。”谈到过往的岁月,王来武平淡的语气中透着几分坚毅。
2015年,在动态调整中,王来武被评为贫困户。在镇村干部的宣传下,王来武知晓了一系列党和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并充分享受扶贫政策的恩泽,尤其是健康扶贫“351”和“180”,让王来武如释重负,从沉重医疗费用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除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也给三个孩子读书求学助了一臂之力。贫困出孝子,苦难出才俊。王来武的三个孩子读书很用功,堂屋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2015年,大女儿超出一本分数线被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录取,二女儿和儿子分别就读和县一中和善厚中学,成绩也是杠杠的。
两个女儿在外读书,妻子在镇上陪读,王来武现在成了“留守父亲”,但一年四季他都是忙人。用他的话来说“不扶贫我要干,有扶贫我更要干。扶贫政策是根拐杖,一个人总不能老拄着拐杖走路。”春上,寒风料峭,他就开始早出晚归下网套,网上来的“咪咕浪”(一种野生小鱼)很有市场,价格也高。夏秋也是下网套的好季节,他白天干活,傍晚披着斜阳出去,总是踏着露水归来。
王来武是闲不住的人,俗话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大自然的野生资源是对人类的恩赐,她给勤劳者带来许多生财之道。王来武是大山的儿女,他对家乡的前山后山均怀有厚重的感情。三夏酷暑,别人在家午休,他却顶着烈日钻进山里在乱石下翻找野生蜈蚣、挖掘葛根,有时运气好还能寻觅到几棵灵芝。他虽是“一介贫民”,但不失热爱生活的雅兴,他钟情于盆景艺术。冬季上山采药,一些怪石和长势奇特的树根在他眼里就成了艺术品,采回来培植和修葺,有人愿买就出售,无人问津自欣赏。“虽然发不了财,但鼓捣鼓捣,总能卖几个小钱补贴家用。家有金山银山,不如日进分文。”王来武说。
为了能“日进分文”,被评上贫困户的王来武变得比过去更苦,更忙,他感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但从内心来说不想睡在贫困簿上吃救济。他给自己算了一笔收入账:承包6亩田、产业扶贫资金、公益性岗位工资、金菜地坐地分红加上打工等收入,全年有近4万元的收入,完全可以脱贫了。他说:“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并不光彩,身上也有压力,我要凭借劳动的双手早日摘掉贫困户帽子。”通讯员王智银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1日,广西百色市政协考察团一行到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考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工作。百...
凤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凤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