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鼓灯有“达者”更有“来者”访凤台县花鼓灯音乐作曲家陈希望
本报记者 李舒韵 摄影报道
提起花鼓灯,那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手巾花、扇花,那刚劲、灵巧又不失妩媚的步法、身段及组合,为人们开启了“最具汉民族舞蹈代表性的中国舞种”宝库之门。在2018年凤台县春节联欢晚会上,节目歌伴舞《来到凤台不想走》又将花鼓灯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不论是词还是曲都更接地气、有味道。而这首花鼓灯词曲的作者叫陈希望,他的父亲便是著名花鼓灯老艺人、“陈氏”流派创始人、艺名“一条线”的陈敬之老先生。
花鼓灯艺术源于宋代,集民间艺术之大成,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于一炉,素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舞姿优美,表演细腻,富有艺术魅力而著称,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范,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享有“淮畔幽兰”之美誉。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陈敬之,艺名“一条线”,自幼就是个花鼓灯迷,12岁开始学习花鼓灯,14岁开始组班演出。他的舞蹈动作步法敏捷、轻盈,创造了风格独特的“颤颤抖”动作。有“一条线一走,栽倒一片,回头一看,起来一半”之说。陈敬之不仅在舞蹈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歌唱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花鼓灯唱腔,被誉为“一条线调”。1964年,他在上海演出时受到周恩来和陈毅的接见。
起初,陈希望学的是作曲专业,毕业后虽然从事音乐教育,但对于花鼓灯却是敬而远之。花鼓灯留给其儿时记忆并不美好,“就是到人家农村的牛屋里唱一段,跳一段,人家给你一碗米,那种日子,不能提……”在少年陈希望看来,花鼓灯就是讨饭的工具,曾让父亲受累又没有尊严,所以他一直很抵触花鼓灯,不屑于花鼓灯。陈希望喜欢音乐,对音乐更是孜孜不倦地追求,他先后攻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和音乐教育系,以求获得更多的艺术滋养。正是在那里,陈希望渐渐发现了花鼓灯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甚至,就连陈敬之老先生都满怀希望地对他说:“人家不是学音乐专业的都在搞花鼓灯音乐,你学音乐专业的却不搞,太可惜了!谁有你这个条件呢,只要你愿意写花鼓灯音乐,我可以随时随地为你唱!”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陈希望对花鼓灯音乐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安徽,有唱好黄梅戏,跳好花鼓灯的说法,同样作为省级名片,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传承却远远不如黄梅戏。我就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磨灭了。”
其实,作为一名生在花鼓灯之乡,成长于花鼓灯之乡的作曲家,灯歌和锣鼓的耳濡目染赋予陈希望取之不尽的灵感和音符。由他作曲的《千里长淮一条线》、《淮河娃》、《扇花纷飞》、《好一群小兰花》、《俺也要跳花鼓灯》等舞蹈作品,先后摘得12个全国大奖,36个全省大奖,他个人获得首届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特别贡献奖和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人们在一部又一部花鼓灯音乐作品中认识了陈希望,认识了一位从县城、从非专业领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多产作曲家。凭借着在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深厚的功底,陈希望的作品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甚至包括他运用民间音乐创新的素材,都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花鼓灯仅动作就有300种,很多都来源于生活,有不少动作还形意武术。但遗憾的是,虽然目前收集整理了数百首花鼓灯音乐,但花鼓灯的歌、曲、锣鼓曲谱依然缺乏。”陈希望一直致力于花鼓灯的收集整理创作工作,如一曲《送郎》中有很多消极的俚语,但经过他对词进行微调,再唱出来就更接地气,打入了时代的烙印。“我现在除了发掘保护遗留下来的花鼓灯曲目,还会创作一些现代题材的花鼓灯乐曲。”陈希望说,《来到凤台不想走》就是去年秋天回乡探亲,一路上乡村的风景如诗如画,车过大桥已经华灯初上,但见绿树楼台灯火辉煌,联想起当年凤台老城旧貌,不禁感慨万千,顺口吟出两句诗:夜过龙潭抬望眼,万家灯火接高楼。但意犹未尽,他到家后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时代感浓郁的花鼓灯歌。
陈希望表示,对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还要从娃娃抓起,让花鼓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培养更多花鼓灯优秀人才。此外,新创作的曲目还要以年轻人易于接受为目的,引入交响乐队演奏、歌唱家演唱,歌词在原有俚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让咱们传统的艺术曲目也能“洋”起来,焕发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春风送暖,吹绿了枝头的嫩叶,也吹动了大家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热情。近日,广发银行合肥分行营业部携手省地税局共20余名志愿者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生态建设再...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