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有“贷”动 致富有奔头 本报记者 吴 巍

淮南日报 2018-01-26 13:23 大字

冬日的阳光洒落在凤台县钱庙乡刘楼村广袤的大地上,庄子里房前屋后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村民们三三两两围聚在一起享受着农闲的惬意时光,而村头“伯坤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伯坤却没闲着,他小心翼翼地再一次擦拭着厂房内的烘干设备。“多亏了扶贫工作队的再三帮忙,让我有了致富的奔头,也让村民们解除了粮食因潮霉变的后顾之忧!”面对眼前这台3米多高的大型设备,以及一旁堆积如山、已烘干的100多万斤稻谷,刘伯坤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3岁的刘伯坤两年前还是贫困户,两个孩子在上大学,让这个务农家庭生活一度捉襟见肘。2016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在当年实现了脱贫。也是在这一年,秋收季节持续降雨,稻子收割后得不到及时晾晒,刘伯坤和许多村民一样因稻谷霉变而蒙受了很大损失。“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粮食快速脱水变干多好啊!”这一度是他和村民们共同的感慨。

去年年初,刘伯坤经多方打探、实地考察,了解到一款可以烘干粮食的设备,可引进设备、建造场地需要约50万元费用,虽借遍了亲友,仍有30万元的缺口。正当他为这事一筹莫展之际,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情急之下他便找上门说起了想法。

购买烘干设备,既能让脱贫户稳定脱贫甚至发家致富,又能解决群众晾晒粮食的困扰,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淮南银监分局驻刘楼村扶贫工作队在仔细论证了刘伯坤购买设备、发挥作用的可行性后,先后四次找银行协调,最终为刘伯坤顺利贷到30万元资金。

资金一到手,刘伯坤便着手联系采购设备、建造厂房,在秋收到来前一切准备就绪。稻子收割后,村民们有的将收上来的稻子送来烘干,有的直接将稻子卖给刘伯坤,他烘干后再向外转卖,大家都说在这里实现了“双赢”。“办贷款不是件易事,要有抵押物、有担保人,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前后奔忙,帮我快速办下了贷款。”刘伯坤说,机器满负荷运转情况下一昼夜能烘干45吨稻子,他有望在3年内赚回所有投入。

在村民们眼里,年过六旬的姜秀凤是名个性要强的妇女,丈夫去世的早,她独自将4个孩子拉扯大,虽然在2016年依靠养猪实现了脱贫,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扶贫工作队上门了解情况时,得知姜秀凤想扩大自己养猪的规模,但却受限于没有资金。

姜秀凤有多年养猪经验,自身又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扶贫工作队队员们都看在了眼里。深入了解、审核姜秀凤家情况后,队员们决定帮她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积极准备材料、向银行提出申请……最终,从农行顺利贷下5万元资金。资金到位后,扶贫工作队员张玉军又为盖猪舍出主意、帮着联系购进猪苗……如今,姜秀凤的猪舍里,能繁母猪、仔猪、成年猪都有,通过养猪将实现稳定脱贫。

村民老刘是拟于2017年脱贫的贫困户,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队定期走访,经常一起谈心交心。在一次走访中,老刘提到,村里没有轧米机,村民们晾晒好的稻谷都要送到邻村去壳,来回很不方便,他想在家办个加工点,购进轧米机设备,可对于四五万元的投入资金,他又很犹豫。

“老刘这个人很勤快,办加工点也能实现盈利,可就是一下子投入几万元钱他不太能接受。”扶贫工作队负责人丁士华介绍说,工作队为此多次上门做工作,还帮着老刘从网上挑选合适的轧米机品牌、型号,又帮着申请了小额信贷资金。到2017年年底,老刘家的收入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如今,他的加工点也正在筹建,以后的日子将更加红火。

“我们是来扶贫的队伍,要干好扶贫工作,就要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将这些优势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来提高扶贫成效。”丁士华说。据了解,去年淮南银监分局扶贫工作队入驻刘楼村以来便紧紧围绕这个思路,一方面积极协助贫困户引进项目、发展产业,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有发展意愿和资金需求的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发展或提供就业的企业与商业银行搭建资金对接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截至目前,工作队已为刘楼村养猪大户、粮食烘干大户、稻草绳编织企业协调银行贷款资金104万元,在为大户、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为数十户贫困户增加了稳定收入,贫困户的脱贫道路正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搭建四个平台 提升履职水平

本报讯凤台县城关镇人大以教育培训为切入点,搭建人大代表例会制度、代表讲堂、微信论坛、人大之窗四个平台,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该镇人大坚持“例会制度...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