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茅仙洞今昔 胡焕亮

淮南日报 2017-12-11 17:28 大字

茅仙洞,道教庙宇,在凤台县双峰山东峰下,属寒武纪山岳型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类风景旅游区。半山腰有一天然古洞,蜿蜒幽深,传说为西汉时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修炼得道的地方。三兄弟出生于今陕西咸阳,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

古洞原先是一座天然幽洞,后经扩建、延伸形成现在的规模,从山南进洞,山北出洞,建于淮水岸畔双峰山的峭壁上,背山面淮,旷览平畴,洞口上方建有三茅殿。古洞全长700余米,洞内有36洞天,分别赋予宗教文化、淮河民俗文化,古朴神秘、绚丽多姿,人游其中,仿佛走入中华五千年时光隧道。形成宗教文化景观带,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洞府。是淮河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古刹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3年),因传茅氏三兄弟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故称茅仙洞。1986年重修,设茅仙洞景区。洞前建有两层砖木结构的正殿一座,殿宽三间,飞檐翘角,额悬“茅仙古洞”四字木匾,殿旁建有六角凉亭;洞附近有大禹治水处、淮南王刘安炼丹井、寿塘关等名胜古迹。

茅仙洞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是“淮河风情游”凤台集散地,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紫金山自古城寿春北廓,逶迤而西,宛如巨臂,西揽硖石,造就一派群峰竞秀壮丽景观,素以“淮上胜境”著称。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花灼草丰;山下淮水如练,山石倒长;斜指南天,登高远眺,淮河唯此一段西流,流至硖山口折转向东北,是淮河中游的一道奇观。寿西湖、东风湖、焦岗湖三湖尽收眼底。东、西淝河由此贯通,又称“淝水三湾”,自古为佛道两教传承圣地,是淮上名胜风景旅游区。其景点有茅仙古洞、古香山寺、古寿唐关、淮河第一峡硖石口、黑龙潭、淝水之战古战场及春秋时期扁担城遗址等诸多文物古迹。是淮河文化精华部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瑞气常臻,有虎踞龙蟠之气势。

据记载:汉宣帝时,茅山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外建草庵一座,尔后茅固、茅衷两弟兄陆续来此隐居,修身养性,采药炼丹。当地居民遂以茅仙洞名之。清天观始名“元同庵”,因僧道尼更迭居住而数易其名,后由唐代禅宗高僧道树禅师驻锡于此,首建硖石寺。至明代玉田法师、昭杲大和尚住持达四十余年。至清代道光年间,由莲谷和尚又易名古硖石寺。至清末才由道教全真派住持,是全国最早佛道并存的寺院。

直到清朝末年方定名为清天观。到清光绪十七年(1892),道长葛明兴(正心),金大春募修地藏王殿,之后于光绪二十年铸成八卦洪钟一口现置院中,重达千斤。在灵雨空山闻得一声钟鸣,更衬托出道院之清幽。

继葛明兴、金大春之后,道长李至高、童至方得河南怀庆镇总兵谢宝胜(原为本庙道士,后还俗从军)资助、建三仙楼于茅仙洞口,“远望危楼空屿,耸翠流丹,即三仙楼也。”(据张敬生《重修茅仙洞三仙楼记》)藉以供奉三茅真君。民国二十三年,主持道长苏理纯素好老庄,领导大修三仙楼、山门、中殿、客厅、主殿等,焕然一新,威严壮观。寿县志士汪以道书:“清天观”三大字,嵌在山门上方。门墙上道还嵌有“呼鹿耕烟种瑶草,招鹤下云倚古松”的泥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96年,继修复三清殿、三茅殿,并塑神像,竖石碑、铸宝鼎,恢复茅仙洞道观原貌,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之后,由凤台县人民政府籍中国豆腐文化节出资重修望淮楼,各乡间仁人志士、有关单位、茅仙道士纷纷倾囊,新建楼为两层十间;置观景台二方。登楼远眺,蔡楚烟云,秦晋战场尽收眼底。右盼硖石睛岚,俯视滔滔淮水,壮哉大河东去,落霞共帆影齐飞,长空共淮水一色。登高望远,“唯此楼摄奇撮要,地搜胜概,颢气迥肠,与万化冥合。茅仙洞景区位于寿凤两县交界处,东接八公山,南临寿州古城,与周边景区已连成旅游线网,满足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

新闻推荐

千人共舞展巾帼风采

12月3日,凤台县举办“巾帼心向党、颂歌十九大、千人共舞中国梦”大型广场舞公益活动,该县及周边县区36支代表队千余名广场舞爱好者同场劲舞,舞出了自信和美丽,舞出了健康和快乐,展示了齐心向党、共筑...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