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 安徽淮北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市场星报 2020-06-22 00:42 大字

[摘要]安徽淮北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据6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6月10日,73岁的李本营和88岁的孙凤城拎着小马扎,从小区溜达到新城体育公园,只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5年前,他们还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小城村的农民。如今,像李本营这样的农民进了“统建统分”的高标准楼房。“水电气都和城里一样,家门口就是公园和社区服务站,舒坦得很。”李本营告诉记者,“我每天晚上都喝两杯小酒,睡得可踏实了。”

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缘煤而兴,因煤而建”。淮北市建市60余年来,累计为国家供应原煤近10亿吨,为华东乃至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能。而另一方面,采煤塌陷让城市水洼遍地、伤痕累累,制约高质量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2009年淮北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10年后的2019年,淮北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

“淮北建市60年,采煤沉陷区治理时间长达30多年。”淮北市市长戴启远感慨地说,“没有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空间。”戴启远告诉记者,淮北市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依托煤、延伸煤、逾越煤”为中心,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努力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

6月3日,杭州园林设计院工程师刘志聪正在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工地上忙碌。这里原来是朔里煤矿塌陷区,一年后,将建成1.5万亩的皖北最大湿地休闲公园。刘志聪记得,他们刚来的时候,这里是半抛荒的农田和“野湖”。他们把杭州西溪湿地的设计理念和淮北“汉文化”与“煤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建成后有“梅花堤”、露天采煤博物馆、淮北民宿馆等各种主题休闲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因为沉陷屋顶浮在水面的民居,游客等于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工业时代的气息和印记。”刘志聪说。

淮北市因长期煤炭开采造成的资源锐减和生态破坏,特别是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经过多年探索,淮北市充分利用“水”与“地”的自然优势,做精“水”文章、“地”文章,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复生态环境,破解沉陷深浅不一、时间不一的治理和开发难题,形成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淮北市对沉陷区深挖造湖,建设4个生态公园,全市湿地保护率达39.1%,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淮北江南”风貌。

无论领导怎么换,生态修复接着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淮北市通过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了南湖4A景区和中湖、东湖等生态公园,使一个煤炭工业城市焕然一新。近年来,淮北大力植树造林,把20万亩的石质山都披上了绿装,把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湿地公园。

曾经满目疮痍的“煤城”,如今已然变成半城山水半城绿的“美城”,让当地百姓乐享生态修复带来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用行动铸就行业典范 青岛96120非急救转运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公益使命

半岛记者王鑫鑫青岛96120是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的非急救医疗转运平台,平台上线5个月,得到了市民群众、医疗机构、各级...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