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拓宽致富路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20-02-28 11:30 大字

■本报记者冯长福

“自春节以来,我既要参与村里防疫值班,又要管理自家农场,两边忙着。 ”2月22日上午,正在场里加工饲料的濉溪县益林生态家庭农场主穆林告诉记者:“猪场所用饲料,全部是自己加工的,主要原料有玉米、豆粕、麸皮,不加任何添加剂,玉米是自家地里种的,这样的饲料既有营养又安全。农场坚持走种养结合之路,形成 ‘畜牧—肥料—粮果—畜牧’的生态循环。 ”

益林生态家庭农场位于临涣镇刘油坊村,由生猪养殖基地和粮食种植基地两部分组成。养殖基地占地10亩,猪舍分南北两排共计16栋,其中种猪舍3栋、产仔舍3栋、保育舍3栋、育肥舍7栋,内有先进的产床50组、水冷空调30台、取暖锅炉5套。猪舍周围是连片的麦地,麦苗青青,长势良好,有一片麦地里还套种了桃树苗。

“这是黄桃,树苗是2019年春补种的。 2017年我就种下了桃树苗,不料2018年8月一场大水将桃树苗全淹掉了。 ”穆林介绍,“我们这里土壤、气候适合果树种植,加上我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出于调整产业结构考虑,我搞了108亩粮果套种。三年后,桃树挂果,正常年景效益肯定比种粮高。 ”

“我没出去打工,一直在农村呆着。我觉得,把农业干好了,也能致富。 ”今年48岁的穆林,1995年在村里办了个农机维修部,后来又搞农机具销售,直到2009年。 2006年他建了个小型养猪场,养了100多头猪。2009年扩建猪场,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2000头左右。 2014年猪场还承担了濉溪县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投资80万元建了兽医室、化验室、沼气池4口、预处理池400立方米、堆粪场等。大量的沼渣沼液、猪粪堆肥往哪去? 2015年,他以每亩800至1000元不等的年租金,流转土地320亩,创办益林生态家庭农场,迈上了种养结合之路。

“地里主要种小麦和玉米,沼渣沼液、猪粪堆肥施到地里,是很好的有机肥,有效培养地力,既增产又提质。小麦亩产达600公斤,玉米亩产达700公斤。小麦卖给当地面粉厂,玉米用来做饲料。 ”穆林说,农场种植区还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在田间设置了100多个螟蛾诱捕器,阻断螟虫繁殖链;同时注意保护害虫天敌,达到以虫吃虫的效果。

“搞养殖业,从场所环境、粪污处理到饲料、用药等,每个环节都要用心。我的养猪场一直坚持自繁自养,而且基本不用抗生素。”穆林介绍,他专门腾出2亩地,种植黄芪、甘草、淫羊藿等中药材,收获后晒干,直接粉碎加入饲料中。中药兼有营养和防病双重功效,可增强生猪抗病能力。这些年,他的农场每年出栏育肥猪2500头左右,因品质好,生猪畅销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付出汗水,收获成功。 2017年穆林被授予 “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他的家庭农场被评为 “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但在穆林看来,自己富不算富,带动更多人致富才有意义。几年来,在他技术示范、免费培训带动下,临涣镇及周边40多家小型养猪场走向了标准化、生态化养殖。益林生态家庭农场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近年农场常年固定用工3人,其中2人来自刘油坊村贫困户。今年58岁的袁昌亮,家庭因病致贫,家里有10亩地流转给了农场,他本人常年在农场务工,为养猪场出粪。“土地租金每年有1万元,务工工资每年在3元左右,咱很满意了!”袁昌亮说。

益林生态家庭农场还联手刘油坊村共建70亩黄桃产业扶贫基地,总投资85万元,其中村里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 “再过两年,黄桃挂果,就能见到效益啦。 ”穆林乐呵呵地说。

新闻推荐

“惠民菜篮子”不规范门店被责令整改 市发改委:情节严重的,将取消活动资格

本报讯“惠民菜篮子工程”是合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近日,合肥市发改委分三组对全市23家超市...

濉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濉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