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巨擘绘就大城“新画卷” 新中国合肥70年大事记23
○1995年11月胜利路北延至老火车站
○五里墩立交桥通车典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淮河路迎来改造拆迁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环路和五里墩立交桥的建设,再次创造了合肥速度,也出现了合肥城建史上诸多第一。尤其是在打通一环的过程中,合肥市民倾注满腔热情及无私奉献,对城市建设给予了极大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1995年以后,合肥市改变单纯依财政搞建设的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以打通一环和五里墩立交桥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竣工,“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大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现代化大城市新格局开始呈现。
再造合肥:
迎来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做出“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重大决策,合肥市迎来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城市空间南移、西拓,拉大了城市框架。这期间,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和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相继建成,为合肥市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整个“八五”期间,合肥市城市由以老城改造为主发展到改造老城与开发新区并举,以老城为中心,各新区环城鼎立的城市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拓宽改造了城市出口道路,拓建了市内一批主干道和支道路,环道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进展,城市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现代化大城市道路框架已初具形象。
建成了一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工程;住宅小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档次、水平明显提高;建设改造了一批贸易市场和商业服务设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农村小城镇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城乡人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五”时期,合肥市累计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额19亿元,以路、水、气、电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区先后新建、扩建了长江路、阜阳北路、美菱大道、合裕路、东流路西段等道路32条,修造2条地下通道、2座人行天桥,有效地缓解了合肥交通拥挤状况,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环城公园、逍遥津公园等老公园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新建的杏花公园已具雏形,野生动物园开始起步建设,西郊风景区建成多处植物专类园和观赏园,蜀山画廊建成并开放。1992年,合肥与北京、珠海一道,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全国园林城市”光荣称号,1994年又被林业部正式批准为南方森林城的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合肥市加快了公用事业设施的投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市区中开辟并续修了明珠、和平、市政府和胜利等休闲广场,淮河路商业步行街、琥珀潭景区、蜀山野生动物园、安徽名人馆、科技馆及李鸿章故居等已成为市民节假日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规划先行:
科教城、园林城定位明晰
合肥居皖之中,又是省会城市。1995年年初,中共安徽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安徽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任务。要按照“大、快、美、强”四个字,尽快使省会合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以提高安徽的知名度。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首先需要对城市规划进行新一轮的编修,《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先后六易其稿。1996年4月24日,经市十一届人大第2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规划纲要》提出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合肥特色,进一步强化合肥在全省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努力把合肥建成著名的科教城、园林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组,长江经济带以高科技为先导的重要综合加工工业基地,宁汉郑大三角区域中综合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和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大城市。
这是一份高质量、成功的规划,达到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描绘了合肥市大城市建设宏伟蓝图。不仅对合肥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规模做出了设计,确定以现有的老城区为市级中心,三个开发区为市级副中心,店埠、上派等镇为卫星城的大城市空间格局。同时,为适应跨区域开放式发展的趋势,还提出包括巢湖市、庐江县、六安市、舒城县等周边地区形成合肥经济区(城市圈)的构想。
构建路网:
形成“二环九射加方格网”框架
构筑现代化大城市道路框架,打通城市血脉、是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重中之重。因此,合肥动员全市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打通一环路,并以环路和立交桥建设为重点,迅速建设大城市交通网络,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立体化。
合肥一环路由屯溪路、全椒路、凤阳路、濉溪路、合作化北路5条道路拓宽改造而成,5条路均始建于1985年以前,总长16.8千米。1995年4月,一环路开工建设,年底全线贯通,同步建设五里墩立交桥、全椒路铁路立交桥和屯溪路、明光路、合作化路、濉溪路四座跨河桥和美屯、金屯立交桥。
一环路和五里墩立交桥建设,再一次创造了合肥速度,也出现了合肥城建史上诸多第一。在打通一环的过程中,合肥市民倾注满腔热情及无私奉献,对城市建设给予了极大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修路需要资金,一期工程投资大约需4亿元。安徽省财政提供了近亿元的财政支持,安徽省人民银行、省建设银行、省农业银行金融部门发放了建设贷款、债券2亿多元,但资金仍然存在缺口。1995年4月14日,合肥市政府向全市各单位和居民发出《关于在全市开展一环路建设捐款活动的通知》,全市迅速掀起了“情系一环”捐款活动热潮。短短一个月时间,合肥全市人民共捐款1500万元。
打通一环,拆迁是关键。25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若不能在50天内完成,后续工程将无法进行,年内打通一环的承诺就难兑现。拆迁,牵动着2100多户、上万人的心。巨大的搬迁行动,再一次体现出了合肥人的奉献、风格和效率。
当时,合肥屯溪路向西穿过金寨路便成了“断头路”,在那一排排的民房中间坐落着4幢小楼,里面居住着8户退下来的副军级以上离休干部。人们称这4幢小楼为“将军楼”。将军楼里老人们平均年龄76岁,年龄最高的达90多岁,他们戎马一生,战争年代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当他们听说一环路必须从这里通过,这4幢小楼均属于拆迁范围时,将军们表示,只要上级下达命令,哪怕是搬到外边露营也决不含糊,为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他们每人还当即捐款100元,支持一环路建设。
等合肥一环路全线贯通后,从1996年至2000年,又新建和扩建了二环路、马鞍山路、蒙城北路、合作化南路、淮河路、黄山路等30余条道路,兴建了金屯、美屯等5座立交桥和4座人行天桥,市政道路总长度和总面积分别达1071千米和1264万平方米。
至2000年,合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八五”末的86平方千米拓展到12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由116万人发展到134.47万人。环路等主干道路陆续建成,“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大城市道路框架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基本构成了方便、快捷的立体化对外交通体系。城市供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园林绿化、环保等公用事业取得新成就,一批改善城市环境、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城市品位的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现代化大城市新格局开始呈现。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吴奇
(文中图片均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提供)
新闻推荐
○唐朝的武器○庞勋起义○庞勋众所周知,导致唐朝走向灭亡是持续六年多的“黄巢起义”,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
濉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濉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