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濉溪县百善镇,依托大运河这张文化名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运河古镇”的美丽嬗变

安徽日报 2019-06-12 07:18 大字

柳孜文化园美景如画。本报记者丁贤飞摄

“依托大运河,建设美丽乡村,环境美了,旅游也热了。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很大!”6月5日,记者来到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采访时,65岁的村民刘道学如数家珍。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淮北市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遗产区入选其中,至此淮北市及濉溪县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柳孜运河遗址历经1999年和2012年两次重大考古发掘。第一次考古成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出了8艘沉船、大量瓷器及码头(桥梁)等。第二次发掘发现宋代石筑桥墩、河堤、宋代木质沉船等,其中石筑桥墩是我国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重新面世的运河文化资源、汉文化资源让淮北这座城市焕发出独有的人文气质。”淮北市博物馆副馆长胡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而濉溪县百善镇随着柳孜古运河遗址发掘而重焕生机,沿线的诸多村庄借运河神韵,通过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文化+旅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运河文化孕育美丽乡村

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缤纷的月季迎风怒放,美丽的蝴蝶在园内飞舞……记者日前来到濉溪柳孜文化园,不由得为眼前的美景所折服。

“这里真美,下次我还要来这里玩!”来自淮北市区的游客林丽丽和友人漫步在柳孜文化园内,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特地从市区赶到这里来旅游的。

柳孜文化园于2018年5月建成开园,坐落在泗永公路旁,毗邻柳孜大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以厚重的运河文化内涵、优良的生态景观为依托,成为淮北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过去这一带有不少养殖场,村民生活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随着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和乡村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展开,我们拆除了养殖场,启动了柳孜文化园建设。”濉溪县百善镇党委书记化学告诉记者。

据了解,柳孜文化园一期工程投资1.6亿元,占地600亩,园内建成薰衣草园、牡丹园、天鹅湖、特色采摘园、水上乐园等重要景点。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文化园二期也在濉溪县第二届大运河文化节上正式开园迎客。二期占地约1200亩,遵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以绿色生态、缤纷璀璨为目标,力图营造千亩连片、漫天一色的震撼效果。园内的大运河文化景观道、月亮湖、望月塔、爱情长廊、观星亭、大型风车等已建成,30栋明清风格古民居已有两栋与游客见面。

运河之畔的百善镇黄新庄村,地处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2017年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今年,坐落在该村的“隋堤景区”,顺利通过评定,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隋堤旅游景区围绕“用好世遗资源、做好运河文章、讲好濉溪故事、开发农耕研学”的目标而建,是濉溪县依托黄新庄美丽乡村融合世界遗产“隋唐运河柳孜遗址”而打造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走在景区内,思乡亭、七贤湖等景点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令人流连忘返。“景区就在村口,农闲时,我们喜欢到那里去拍照、拍视频,把它传到网上,晒一晒俺家乡的美景,倍感自豪。”黄新庄村村民刘丽说。

旅游扶贫助力村民致富

“在村里务工,我现在有两份工作,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百善镇道口村村民刘新见高兴地对记者说。

刘新见的爱人是残疾人,老刘平时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守着几亩田地过日子,生活十分窘迫,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随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刘先是做保洁员,在村里打扫卫生,早晚各一次,每月有800元收入。柳孜文化园对外开放后,老刘又进入园区工作,成为一名保安,每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家里两亩半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每年也有2500元的收入。”各种收入和补贴加在一起,如今老刘家已成功脱贫。

像刘新见一样,如今当地不少村民都进入柳孜文化园工作。有的当保安,有的干保洁,有的负责养护花草树木,有的则在柳孜乐园内做起了小生意或办起了农家乐。

村民张维莉以前在苏州一家电子企业上班,后来因为要带孩子,她只能回到家乡。如今,她在柳孜乐园内租下一个摊位,卖起了小吃。“节假日游客特别多,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一年挣几万元没有问题,比在外地打工强。”谈起今后的生活,张维莉信心满满。

旅游产业带动了村民就业创业,为村民开拓了一条条致富之路。道口村党总支书记刘超告诉记者,高峰时段仅本地村民就有100多人在文化园内工作。此外,文化园还流转了400多户村民的土地,村民每年都有租金,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目前,我们村已成功脱贫出列,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在文化园务工的贫困户也都脱了贫。”刘超说。

同样是致富,黄新庄村村民走的则是一条自主创业的路子。由于,黄新庄村坐落于百善农业示范园内,很多村民的土地都已流转出去。当地村民素有跑运输的传统,村民大多做起了物流运输的生意。村民刘丽一家就是其中之一,她家中拥有10辆货车。丈夫在外联系业务,刘丽在家负责后勤,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他们一家不仅在濉溪县城买了房子,在淮北市区也买了新房。

文化传承破解“乡愁密码”

黄新庄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更有文化底蕴。走在黄新庄村居民集中居住区,那一幅幅“孝”文化油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村内不仅兴建了农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还有隋唐运河票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生活在这美丽宜居的乡村,乡亲们其乐融融。

在黄新庄村民俗博物馆内,记者看见过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搪瓷缸、洗脸架以及劳动中常见的纺车、铁犁、石磙等老物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老物品都是我在当地农村收集来的,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乡村生活的美好记忆,还能帮人们留下‘乡愁’。”博物馆负责人张凤春高兴地说。

黄新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志礼告诉记者,黄新庄村农民文化礼堂建成后,不仅有省、市、县文艺团体到此演出,百善镇文化站也经常组织本镇文艺志愿者到这里义务演出,宣传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文化礼堂宽敞整洁,偌大的舞台也成为村民操办喜宴的场所。2018年初,黄新庄村针对少数村民大操大办宴席的不良习俗,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赋予文化礼堂“十五号礼堂”的称号。“十五”取自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寓意家人团圆;只摆放了15张桌子,在此操办宴席不得超过15桌。村干部还与村民签订了移风易俗节俭办喜宴承诺书,张贴在文化礼堂的醒目位置。每年重阳节,黄新庄还会在在村文化礼堂举办“百名老人乐园汇”活动,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吃“百叟宴”,下午还安排观看一场泗州戏。

在道口村,当地已经连续3年举办“腊八”民俗文化节,免费给来自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提供腊八粥,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大运河文化底蕴丰厚,皖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运河古镇,百善镇注重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推动乡风文明与时俱进,助力乡村振兴。”化学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安徽多处革命文物 维修工程今年启动

5月27日上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