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知识分子的知音 彭雪枫关心爱惜人才的几件事文/宋建国图/董虎提供
单斐同志保存的拂晓报原件彭雪枫亲笔写给阿乐这首诗的手迹
在宿州,在淮北,人们都知道彭雪枫有三件宝——拂晓剧团和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
办报、成立剧团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当时作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同志,没有因为战事繁忙,只重视军事人才而忽略其他知识分子。相反,他紧紧依靠团结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奏出了一首首动人的“知音”曲。
“跟我到敌后去”
1937年冬,时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的彭雪枫,来到八路军学兵队,这里有不少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在俱乐部办的墙报上,他看到了一篇署名路丁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精练,纸是北平《实报》的稿纸。雪枫找到了路丁,问道:“你怎么有北平《实报》的稿纸?”
路丁如实回答道:“我曾为《实报》写过稿子,还编过几期副刊。”
彭雪枫暗暗把这件事这个人记在心里,勉励他道:“好的!你要多为墙报写些稿子。”
3个月后,学兵队长途行军到八路军总部,听朱德总司令讲话,并在部队演出文艺节目。由于天冷,独幕话剧《死亡线上》一位扮演老头的同志得了重伤风,不能参加演出。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路丁毛遂自荐愿意顶替生病的那位同志。结果,他的表演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
彭雪枫发现路丁很有才干,找他谈话,问道:“你演过话剧吗?”
路丁说:“在学校里,就喜欢演话剧的。”
彭雪枫高兴地说:“跟我到敌后去,建立一个剧团,你担任导演。”
路丁真地跟着彭雪枫来到豫东、淮北,为《拂晓报》写稿,在拂晓剧团当导演、写剧本,给作曲家写歌词……
194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形势十分紧张。彭雪枫同志秣马厉兵,实行自卫反击。为了配合部队进行政治动员,他让路丁写了个剧本,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残害我抗日群众的多幕话剧《风雨之夜》,激发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久,彭雪枫率领部队活捉韩德勤,击毙王光夏,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
“我们在望着”
1938年秋,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出征豫东之前,在竹沟创办了“拂晓剧团”和《拂晓报》。架子虽然搭起来了,但他深感人才不足,如能得到一个有专业特长的知识分子,他会像得到无价之宝一样高兴。
1940年5月,彭雪枫在给邓颖超同志的一封信中写道:“……任泊生同志(时任支队联络部部长)在我处工作。他自己以及我们大家都盼望陈波儿(中共党员、著名戏剧家和电影艺术家,时在延安,任泊生同志的广东同乡)同志来;……主要可给我们在敌后活动的部队,在文化娱乐工作上以大的开展。我们在望着……”
“我们在望着!”多么强烈的愿望,彭雪枫同志这种求贤信何止一封。
四师主力挺进津浦路东以后,在半城开办了文化大队。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同志正好路过这里,经彭雪枫再三邀请,贺绿汀在四师留住了一些日子,担任了文化大队音乐教员,给四师的文艺工作者开设了音乐课,传授音乐知识。
贤士过境,热情挽留,被彭雪枫同志挽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又何止贺绿汀一人。
深知人才重要的彭雪枫四处求贤,寻觅人才,一旦求得,立即重用,使他们在淮北这块土地上发挥所长,有所作为。当时,在党委宣传部门工作的先后有王子光、曹荻秋、陈其五,在卫生部门工作的有叶果、黄修典,《拂晓报》社先有阿乐、单斐、易河“三元老”,后有陈阵、庄方、戴邦、康英、李波人等,绘画有李克弱、戏剧有苏里、汤化达,文学写作有路丁,音乐有陈守川、林琳、刘风锦。他们绝大多数是大学生,或是受过专门的教育。当时的四师,真是人才济济。彭雪枫正是团结了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华,才创造出了他手中的“宝”。
亲如兄长的关爱
单斐是《拂晓报》创刊时的“三元老”之一。他1919年生于江西省高安县。1938年7月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1939年2月入党,是报社刻写、油印的行家里手。1942年初,单斐对一位女战友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彭雪枫的关注。有一天行军到驻地后,他摊开蜡纸编制报版时,“小秀才”冯玉璞(报社通讯员)兴冲冲而来,交给他一张纸条和一条“美丽”牌香烟,那纸条上写着他熟悉而潇洒的行书体:“想开点!有空去看望你。彭。”“小秀才”悄悄告诉单斐:“刚才给首长送电讯稿时,师长问我‘单斐的情绪怎么样’。我回答说,‘不知近来怎么啦,总是……没精打采的’。然后师长就让我带给你这些东西啊!……给你烟。”单斐理解这条子和烟中的一切含义,而忍不住激动地想着:莫非是人们形容的我“吃辣椒不辣”的传言,引起师长对他儿女情长的关注!单斐夜不能寐,提笔向师长写着:“衷心感谢首长兄长般的关怀!请放心,我克制,能想通,为了我们的《拂晓报》,我定尽一切!——单斐”。第二天,单斐请“小秀才”送电稿时把这张小笺捎给师长。不多会,“小秀才”回来了,他欣喜地带着一支红芯铅笔和一张写着红字“很好!——彭”的纸条,交给单斐说:“给,这是师长给你的礼物。”接过纸条和铅笔,单斐的眼角湿润了……他理解了这支红芯铅笔从头到底的思想内涵:这是一位革命家对一个年轻新闻战士的思想关怀,是对一个步入革命队伍不久的小知识分子的指点,是对他人生征途上关键时刻的帮助和鼓励,而不仅仅是对“儿女之情”的一种安慰啊!
“寄托在阶段斗争里头”
阅读彭雪枫文选中的许多文章,可以看到,他常常如数家珍似地谈及在四师工作的知识分子。他把在《拂晓报》创刊时工作过的阿乐、单斐、易河尊敬地称为“三元老”。
阿乐(即乐于泓)同志曾是东吴大学的学生,他的爱人丁香同志在1932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腹中尚有3个月的胎儿。阿乐来到游击支队后,将仇恨埋在心底,不辞劳苦,加倍为党工作。工作之余,常常拉起心爱的二胡,暗自怀念牺牲的爱人。这件事深深感动了彭雪枫,有空时就约阿乐到他的司令部一起谈心交流。1941年12月2日,他给阿乐写了这样一首诗:
长子:(阿乐个子比较高)
一个单薄的朋友,
十年前失去了他的爱人,
在那蓬勃的洪流。
如今哪,何所寄托,
寄托在琴声里头,
寄托在阶级斗争里头。
这首富有情感的诗,充满了彭雪枫对同志的爱。阿乐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战争年代,他带着它出入于枪林弹雨中;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它率工作组第一批进藏,(曾任18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为和平解放西藏立下了功劳。他时常用彭雪枫司令员的这首诗来激励自己,每当遇到困难,他回忆起彭师长对自己的关怀,身上就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
“金星”钢笔的激励
1938年,李波人在河南省扶沟县任县委宣传部长。因聆听彭雪枫在抗日军政训练班上的演讲,对他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逻辑性,对抗战前途的乐观和必胜信心所折服,随即请求辞去宣传部长职务,要求跟随彭雪枫到条件艰苦的豫东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工作。
1939年1月,李波人来到河南省永城县书案店,找到了游击支队驻地。
彭雪枫亲自和他谈话时说,听说你办过报纸,又干过宣传部长,会写文章,到《拂晓报》去当记者吧!那里正缺人手,更缺像你这样会写文章的行家里手。
在彭雪枫亲自安排下,李波人成为报社第一个活动范围最广最机动的真正记者了。1939年春节将至,报社组织第12期的稿子,李波人写了一篇政论性的稿件发表在一版中心位置,题目是《迎春》,讴歌了抗日健儿和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困苦,转战敌后,坚信最终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彭雪枫看了,说:“嗬!我们共产党人!对了,就是要大讲革命的乐观主义,长我们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当前这点困难算什么,长征到了陕北,生活条件也不比这里好多少。”
李波人在彭雪枫培育下,迅速成长。一次他到前线采访,回报社时遇到土匪拦路抢劫。他骑马疾奔,不慎把心爱的“派克”钢笔弄丢了。彭雪枫知道后,用自己一个月的津贴,托人在敌占区买了一支大号“金星”钢笔,送给了这位声名鹊起的大记者。
在彭雪枫的安排下,李波人先后采访并写出了《陈毅将军访问记》《张云逸将军访问记》《邓子恢将军访问记》《谭震林同志访问记》和《曾希圣同志访问记》,这些政论性较强、概括性较高的文章,都是经彭雪枫亲自修改推敲后定稿的。这5篇访问记在《拂晓报》发表后,对树立我军高级领导人的形象,宣扬他们的革命业绩和高尚品德,对加深淮北军民与兄弟部队、友邻地区的了解,对提高《拂晓报》影响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李波人深情地说:“彭雪枫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说不完的。而这支‘金星’钢笔我一直珍藏在身边,每当重要的日子,都拿出来捧在手上,每当看到它时,我都心头颤动,夜不能寐!师长那亲切鼓励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这份礼物是永远值得珍惜,终生难以忘怀的啊!”
李波人在他的一页日记上这样写道:“你有平易近人的作风,循循善诱的诤言,坚毅果敢的精神,高尚磊落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在你的哺育和熏陶下,有多少年轻的革命志士,依照你为榜样,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啊!”
“将来应该出一本书……”
1944年5月,在军部学习报务的报社“小秀才”冯玉璞听说彭师长到军部开会,就去看望他。彭师长亲切地问他学得怎么样,感到吃力吗?彭师长鼓励他说:“当一个好报务员不容易,既要收得好、收得准、又要发得快。只要舍得花力气,就能学好,熟能生巧嘛!”
彭师长接着对他说,现在形势好转了,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能丢,报纸印刷虽然改为铅印了,但报社的那台老式油印机应保存好,那是报社的光荣和骄傲啊。
“是啊,那台油印机的贡献可不小!”
彭师长说:“从平汉路西的竹沟到豫皖苏、皖东北,横跨三个省,辗转几千里,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动员全民抗战,它发挥了多大作用哇!但功劳最大的还是我们报社的同志们,多少人为《拂晓报》呕心沥血,多少人为《拂晓报》含辛茹苦!就说那个刘秉衡吧,转移津浦路东,第一天行军120里,第二天行军130里,他见挑夫走不动了,就自己挑。到了宿营地,脚底磨出不少泡。平时,他和油印机形影不离,累活脏活总是抢着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同志呀!”
彭师长显然激动了,眼睛有点湿润。略停一下,接着又说:“我们《拂晓报》的好同志太多了,将来应该出一本书,把我们的报社和报社的情况向全军和全国人民报告,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英雄的中华儿女是如何革命的,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战胜凶恶的敌人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他们的事迹,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待革命胜利了,要把那台油印机送到博物馆,让我们《拂晓报》的创业精神永放光辉!”
创造出了奇迹
自古以来,淮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这里是日寇掠夺我国资源的重要目标和南侵西犯的战略基地。徐州、蚌埠沦陷后,国民党在这一地区仍有驻军。从全国战略态势来看,淮北当时是八路军、新四军两大主力的战略接合部,对我军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华北、华东日寇的战略接合部。这些因素导致了各种力量犬牙交错,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斗争艰难残酷。
就在这异常残酷的斗争中,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工作异常活跃,她像一支艳丽的鲜花,扎根于淮北大地,生长在荆棘丛中;又如一只报春的飞燕,翱翔在硝烟弥漫的敌后战场,给人们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屈指数数,当时淮北的正规演出团体有:拂晓剧团、奋斗剧团、生活剧团、大众剧团和许多临时性的演出宣传队伍。演出的剧目有:曹禺的名作《日出》、《原野》、《雷雨》;话剧《风雨之夜》、《洪福临间》、《云二姐》;歌剧《兄妹开荒》、《良女劝母》;京剧《岳飞》、《打渔杀家》,还有许多秧歌剧、话报剧等。这些剧团和宣传队带着简陋的道具、乐器,走遍了淮北的村落乡镇,时而在打谷场挑灯夜演,时而在弹火纷飞的战场上鼓励演唱。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抗战的歌声,就在哪里留下抗战的火种。
当时,淮北抗日根据地定期出版的刊物有:《拂晓报》、《淮北青年》、《人民报》、《人民通讯》、《拂晓杂志》、《大众》等,另外还有不定期的传单、快报等。这些报刊由于刻印技术精湛,文章短小生动,插图美观大方,深受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它们不胫而走,传播到了沦陷区和国统区。《拂晓报》作为敌后的抗战报纸,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和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推荐,于1944年到莫斯科、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参加展览。
当时,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机构则有:抗大四分校、江淮大学、抗日联中、淮北中学和多种训练班。人们在这里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这些学校为抗日前线输送了成千上万名的各种人才。
1940年,豫皖苏边区文协成立;1942年,新华社淮北支社设立,与《拂晓报》社同址办公。在艰难的战争岁月,能拥有这样一支相当规模的文化大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在其它抗日根据地当中,也是不多见的。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是英雄的淮北人民,是彭雪枫同志和在淮北工作过的知识分子。
新闻推荐
转型崛起立潮头,品质相山风景好 2021淮北食博会今启幕;相山区稳中求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本报讯今天,在醉人的春风中,全国各地众多知名企业、参展商齐聚淮北,共赴2021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这场盛大的约会。4月16日至1...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