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一种,夏日繁华 马成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六月上旬。芒种也表示季节已到盛夏时,这时节,风依然清凉;雨柔柔地下,不急不躁。院子里,火红的石榴花在六月光影里,绽放最后的娇颜;窗外的树影,在布谷鸟的鸣叫声中越拉越长。六月,当你走进一望无际的旷野,眸海里是满满流动的光芒,不久前碧波荡漾麦田,挥手间已是万顷金黄涌动。
在我们淮北平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小满收麦家把家,芒种收麦遍天下”。节气到了“小满”,夏熟作物麦子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成熟,只是小满,尚未大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地下的阳气汩汩升腾至地面,气温暖暖,是全年最“接地气”的时候。小满,初夏,布谷的叫声填满乡村的枝头、炊烟。在“布谷,布谷”的催促声里,小麦籽粒渐渐饱满。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对“小满”有质的感受。那时,放学以后,我和小伙伴三五结伴,挎着或背着荆条编制的筐或背箕儿,打猪草。夕阳西下,季风吹过一片片麦田,小麦便在我们耳边“沙沙”歌唱。风裹带怡人的麦香,馋得我们直流口水。馋虫不停在我们胃里乱窜,趁大人眯眼的空隙,快速揪下几株麦穗,溜到无水的沟渠里,点燃干树枝熏燎。我们把燎得软糯糯黄亮亮的麦穗在手心搓揉后送入口中,馨香瞬间满溢味蕾。小满麦子还未成熟,只有极少位于高处的能汲取更多阳光照射的麦子进入成熟期。
而让我体验最深刻的是“芒种”在现实中的意义。那时,到了午收,农村的学校要放“麦假”,帮助大人夏收夏种。刚刚收割的麦茬地,要抓紧时间耕犁,种上玉米、谷子、芋头等各种夏播作物。“忙割”,“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从这些民谚就感受到芒种节气到底有多忙。麦收季节,男女老少齐上阵,天麻麻亮,睡得正香的我们,就被母亲叫醒“收麦是赶早不赶晚,趁着清晨的露水,麦芒不锐利,等到太阳高,天又热,麦芒又扎人。”一万个不情愿的我们,迷迷糊糊爬上木板车,任由父亲把我们拉到麦田。芒种前后,正是“三夏”大忙季节,芒种一到,小麦就低下了昂贵的头,等待人们收割。“收麦如救火,虎口把粮夺。”“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麦子地里不要笑,收到屯里才牢靠”“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些生动的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
“芒种”就字面而言,可以理解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正如林清玄所写的那样: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梁的波浪是芒种。我想:就连那灿灿流淌的阳光,也是要“忙种”吧,把光芒深深植根大地,深深地植根心头。流淌着六月光芒的芒种,不仅渲染了诗人的田园情怀,更是农人辛勤收获的季节。晨光里,银镰挥舞着丰收的喜悦,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如雨的汗珠滴落在麦穗上,一捆捆麦子运到平整的麦场,一粒粒金灿灿麦子走进农家粮仓。
镰刀割、板车拉、碌碡碾的芒种记忆在时代变迁渐渐消隐,如今,农业机械化把农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里解脱出来。至于芒种节气里的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小孩子穿五毒衣和佩戴艾叶缝制的香包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节令,同时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真实的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生产,“芒种”“一收一种”是收获的匆忙,是播种的期许,更是希望和汗水的凝聚。
新闻推荐
中国天气网消息,中央气象台4月30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预报:预计4月30日至5月2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继续回升,其中华北、黄淮等...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