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锨的辉煌

皖北晨刊 2019-07-19 09:57 大字

许桂林

淮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当人们每年陶醉在小麦大丰收喜悦之中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收割后那成千上万吨的金色小麦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脱粒出来的。我当年插队的时候,整个淮北地区没有脱粒机,所有收割后的小麦都是农民们用木锨一锨一锨的扬出来的。可以说,木锨有着原始农家最骄傲的辉煌。

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每年芒种时节,农民们把收割下来带壳的小麦平摊在场院里,用马或人工拉磙子,碾压这些粮食,使之脱去外壳,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场。我至今还念念不忘午收季节后傍晚时分的打麦场里,那一锨一锨被碾压过后混合着碎土、草屑的麦穗儿被农民们扬上天空,然后落下一片金黄颗粒的景色。这是整个淮北平原一年一度最美丽的丰收之景。也只有在这一刻,农民们才会拄着手里的木锨,点一袋旱烟说,“今年的粮食到手了”!在这里,给小麦脱粒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就是木锨。

木锨结构很简单,由锨板和锨把两部分组成,锨板为一块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三合板,加压加热使其中间部位略微凹陷,然后锯掉上端的两个角。锨把是一根光滑的白杨木棍,固定锨板的一端略微弯曲后变成方形,再用两根铆钉将二者铆在一起即可。

一般扬场,基本都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这时候,天和地都显得极其安静,只有微微的夏季自然风。用木锨扬场是个技术活,村里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有这手艺,一般人根本扬不了。老农们把碾打后堆在一起有尘土、壳皮、碎秸秆等杂物的麦粒,用木锨上扬空中,由稍大的自然风吹去杂物,颗粒较重的小麦就直垂下落,另由一人用扫帚扫去颗粒堆面的空穗与碎秸秆等。有本事的老农还会分别以左右手为主握着锨把上扬,上扬出去混有杂物的颗粒顺锨板溜出成条形片状,均匀洒开,随即在自然风的吹拂里落下一地的金黄。想一想吧,这一粒一粒的小麦要真正成为食品上了餐桌,农民们得付出多少的艰辛啊。怪不得古人会赋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木锨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老古董了。但它却是小农经济传统农作物收获季节脱粒打场时必备的工具之一。农民们是完全是靠着木锨这最原始的工具一锨一锨地把小麦扬净,然后将干净的粮食晒干装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从割麦伊始,到小麦颗粒归仓,整个淮北农村的老少爷们、媳妇闺女,天天是起五更,睡半夜,为的是抢个晴好天,以便早早地收割,早早地轧场,早早地扬净晒干,早早地送完公粮。最重要的是,已经吃了一个冬春杂粮的老百姓是多么盼望着早早地能够吃上一口白面馍啊。

后来就有了手动的鼓风机。老百姓叫它铁皮扇车。它的作用就是把碾过的麦粒和杂质分开,使粮食变得纯净起来。在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普及以前,这种鼓风机替代了扬场的木锨,是那时农村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了。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的崛起,木锨渐渐淡出丰收的视线了,人们越来越见不到扬起一天金黄的扬场情景了。现在,过了谷雨季节,淮北平原麦浪翻滚,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整个收获季节的操作基本上被联合收割机、脱谷机、扬场机等现代化的机具代替了,而木锨这个在中国农耕史上流传了几千年的农具好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能留给后人去回忆去感慨了。

新闻推荐

淮北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2起

本报讯(记者丁贤飞通讯员王晗)今年以来,淮北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认真核查巡视巡察移交线索,纠正“四风”...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