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学者: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

澎湃新闻 2018-11-29 20:52 大字

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新时代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价值何在?

11月29日下午,首届长三角文博会运河文化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探讨新时代大运河的保护、功能与价值。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延皓谈到,大运河绵延3200多公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它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经济保障带,也是从古代漕运发展到现代航运的内河运输带,为当时中国东部形成财富聚集以及传统农耕文明,起到关键作用。

而在新时代,张延皓说,大运河能够实现新的功能。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可以进一步使它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承担功能角色,并为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大运河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成果,沿线有着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张延皓举例说,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沿线城镇积累了独特的历史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着重分析了江南运河文化与长三角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

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元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是中国的核心功能区。他称,江南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大运河这条古代中国的“主干大街”密切相关。

“再从当代看,传统江南地区与当今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大体吻合,”刘士林说,如今长三角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与该地区自古代以来扮演的角色不无关系。

为进一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刘士林归纳了大运河三大资源。

首先是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沿线自然景观资源、生态系统资源、古建筑资源等,他认为目前的表现力仍可提升。

其次是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农业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他举例说,现在创建特色小镇,应该更多利用运河文化。

最后,他认为人文文化资源的开发偏重自然风光及人造景观,还可以进行整体性提升。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回顾了明清运河与苏杭城市经济的发展。

他说,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300年间,苏州和杭州凭借运河大动脉独领时代风骚。而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既是纺织业和书籍刻印中心,也是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

比如,其中徽商是经营丝绸、棉布、木材、粮食和书籍的主力,更是典当业的垄断者,而山西、陕西商人将江南丝绸、棉布销向华北以至中亚、俄罗斯。“全国各地的商帮在此各展所长,运河为苏杭城市群带来无限活力。”范金民说。

范金民认为,现在继续研究江南城市的历史盛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弘扬运河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启迪。

目前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断流,成为运河遗址,这类埋藏在地下的运河遗产该如何继承弘扬?

多年从事大运河安徽段调查与保护工作的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建议,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当务之急要科学的考古发扬和保护,摸清家底。同时,对有水河段,则要整治岸线、连通水系、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他提到,可以通过建设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方式,对运河文化进行保护和展示。另外还可以深化文旅融合,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让古老的运河资源融入当代社会发展。

新闻推荐

择优比选淮北凤凰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公告

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关于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指导意见》...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