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船民俗往事 图文 刘干

济宁日报 2018-10-26 09:10 大字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早年交通运输非船莫属。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活空间的限制,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船民习俗。

称谓的文化

听起来文绉绉的,既风趣、雅气又温暖

船民分两种,一种靠捕鱼为生,一种靠运输为业。无论哪一种,船就是船民的衣食父母,命运紧密相连,因而船民对船有一种生死相依的感情。他们爱船、惜船、护船,对船的称谓也比较特别。大船称“宝舟”,小船称“溜子”“划子”等。船民之间打招呼,从不直接问今天船往哪去,而问今天宝舟行哪里。听起来文绉绉的,既风趣、雅气又温暖。

舵是船之魂,船民对舵心怀崇敬,尊称为“一家之主”“万军主帅”。相传远古时代的独木舟是没有舵的,只能顺水漂流,遇到激流、旋涡或逆风,就在水中打转转,甚至眨眼间船毁人亡。后来发现乌鸦之所以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原来是靠尾巴掌握方向。船民从乌鸦身上受到启发,便在独木舟上安装了“尾巴”,这便有了船舵。

过去,因为科技落后,机械少,用于船上助力的机械更少,行船靠桅杆挂帆,凭借风力运行。因此船民对桅杆十分敬重,称桅杆为“将军”,大桅称为大将军,二桅称为二将军,三桅称为三将军。船艏是整条船上最重要、最受尊重的地方,称之为“大王菩萨”。船艏有一把“太平斧”,被称为镇河妖水怪之斧,船家用此斧来辟邪,同时也是危急时刻砍断缆绳的利器。过去称甲板为“锁福板”,樯板为“披水”,缆桩为“将军柱”,都是些祈福含义的称呼。

船民不称自己是船民,而称“管船”的,管和官谐音,想沾点“官”气,抬高自己。据说这一称呼颇有来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过运河时给船民封的。因为沾了个“官”字,船民进官府、上寺庙、逛街巷都有三分面子,哪里都能去,不受限制;而且,在船停靠的港口、码头,甚至河边一丈五尺以内,跳板能搭到的地方,都可算作船民之地,地上瓜果可以随便摘,菜蔬可以随便采吃。因为船民陆地无家,船上无田,据说这些优待也是皇上对船民的封赏。

船民以船为家,常年在外,四海漂泊,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回到户籍地与父母亲人团聚。

为讨个平安吉祥,过年时船上也贴对联,对联内容多与船、平安、发财、祺福等水上生活有关。比如,船艏两侧的对联是“龙头金角安天下虎口银牙定太平”“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逍遥远近游”。

经常跑鲁豫皖、江浙沪一带的船家,就贴上“日行淮北三千里风送江南第一舟”“穿冬河行夏江一帆春秋走南地闯北方满船东西”,横批大都是“招财进宝”“船平水稳” “四季聚财”“亨达顺帆”等词语。

贴在舵两侧的则是“九曲三湾随舵走五湖四海任我行”,舵把上贴“万军主帅”。船头中间贴“见水大吉”,船尾贴“海不扬波”,船舱贴“货源昌盛”等。大桅上贴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着“二将军镇守乾坤”,三桅上贴着“三将军天地神灵”。船帆上贴着“桅高好比摇钱树舱深犹如聚宝盆”“宝货上船千倍利贵客登舟遇顺风”。这些无处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船民向水求财保平安的价值观,渲染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水文化色彩。

吉利的风俗

水火无情,忌讳也比其他行业多得多

早年,我国内河运输多是木帆船。俗话说:“世上三般苦:驶船、打铁、磨豆腐”。船民不仅要避风潮之险,还要防江匪河霸之灾。所以说水上运输业是个危险行当,整天和水打交道,水火无情,危险性比较大,家破人亡顷刻之间,因此忌讳也比其他行业多得多。

船艏不能大小便,相思木不得跨越,跳板上不许坐人,停船时船头不能直接对庙宇、祠堂的门或横对桥头、街道、巷弄、河口等,有挡人财路之嫌,对他人对船主都不利。

船篙吊在船帮上,篙头要统一朝前,一是为了整齐好看,二是有降妖伏魔的意思。船民睡觉有讲究,睡在船的一头,两头睡有船在水中打转转之嫌。橹前不能睡头,橹后不能睡脚,橹和愣谐音,避开愣头愣脚之嫌,也是图个吉利。

船民把吃饭的筷子看作行船的篙,吃完饭,筷子不能搁在碗上,船是“搁”不起的,“搁”就等于“浅”住了,就是抛锚。吃完饭,把筷子往桌上轻轻一“射”,表示顺顺当当。船上吃饭忌讳打翻饭碗,打翻饭碗也寓意翻船。“翻”和“沉”,对于船民来说都意味着“死亡”,是最忌讳的事。平时在船上说话时,想方设法避开这些字眼。

吃鱼时要把鱼翻身,只能说把鱼“正过来”“转过头”“调舵”,不能说“翻”过来。帆和翻同音,不能叫帆,而称“篷子”。红薯也叫番薯,吃时不能提它的名字,只说吃这个芋头、吃那个芋头。

对物品可以说“重”,不能说“沉”。“装饭”可以说,“盛饭”说不得,这个“盛”和“沉”谐音,船民忌讳。即使有东西掉到水里,沉入水底,也只能说东西落水了,不能说沉下去了。姓陈的在船上不能说姓陈,别人问起来,只能说姓“耳东”。要是哪一天船未开前,有人在船上提了“翻”“沉”“陈”等字,这天宁可休息,船主也不会开船出行,必须第二天重选时辰开船。

在船民日常交往中,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有些“规矩”让人不可思议。

到别的船上走亲访友,或是经过人家的船上时,手里不能直接提着肉,必须用篮子、袋子或其它包装遮掩起来。肉有“肉头肉脑”“肉头机”之嫌,这在南京、镇江、马鞍山等地船民中特别忌讳,会让人认为你是在笑话人家不会做人做事。

两条船靠在一起,不能脚踩两只船,不然会说你这个人一心二用不可靠。卖船不卖“跳板”,否则就会把自己生财的路子“卖掉”了。卖船不卖“正中舱门”,因为正中舱门又叫“子孙门”,不然就会无儿无女、断了后代。

买锅时,不能直接从别人家船上经过,“锅”和“过”谐音,会让人联想到你是在责怪人家做人“过”了、做生意“黄”了。船家认为“针”是戳财神爷眼睛的利器,每月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日子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财神爷这三天要出门看世界,所以“动针”会戳瞎财神爷的眼睛,不吉利。造新船,前挡浪缝,不能和后挡浪缝对接,必须两缝避开不在一条线上,否则认为前舱进财,后舱就会流走。

由于受到旧社会歧视女性遗风的影响,对女性船民的活动范围规定得更加严苛。如新婚女子和刚生育的女子称“红人”,结婚或生孩子不满一个月的“红人”不能从船艏走,不能随便走人家船上的跳板,不能到别的船上串门,不能坐在桅杆或舵杆上。满月后,一切归于正常。

船民生小孩后,即用温水洗身,每三天洗一次,连洗九次,叫九九归一,幼儿一生就平安了。幼儿能走时,把幼儿用绳索缚住腰身,吊在船上,也有名号叫“吊宝”,以防不慎落水,故有“船家的儿女——成串”的歇后语,流传于世。

以捕鱼为生的船民,船头上放几个小盆,种些月季花、栀子花之类的盆景。往往还在船尾挂只鸭笼,养一两只鸭下蛋,寓意前有花后有果(蛋)。花代表女孩。果代表男孩,象征香火不断,兴旺昌盛。

船家男女成人后,多数寻同样的船民成亲,叫船当户对。婚嫁那天,两亲家的船停靠在河对岸,新娘戴凤冠、披红袄,坐小船到对岸男家的船上。船楼就是新房,贴双喜、对联。对联多是“船上一对幸福侣舱里两朵爱情花”“一对新夫妻双桨开天地”之类,横批多是“水舟相亲”“鱼水之欢”。新人交拜天地和船头菩萨后,大家喝酒贺喜热闹一番。第二天,两亲家船各自驶往他方,新娘就是男家船民了。

时令的智慧

老船民的经验之说,中国的水运文化足迹

有经验的老船民善于看天象,把天象当作行船的一门学问,用心去研究、揣摩,从中找出天气规律,感知预兆,决定是否行船。

如形容风力风向的“西风不过晌,过晌跟着太阳长”,意为早晨刮西风时,一般不到中午即停;如果午后仍不停,则随着太阳西落越刮越大。“南风腰里硬,越刮越有劲”,意为刮南风时,越刮风力越大。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晨看初升的太阳红彤彤的,这一天基本为晴天,不会刮风下雨;如呈淡白色,就会刮风;若呈乌云状,就会下雨。晚上看夕阳,如有云,则是“乌云接驾,不刮就下”。

“星星带尾,就要下雨”,即星星呈雾蒙蒙状,基本有雨。月亮有风圈时,则说明下半夜有风。风圈门朝哪儿,就从哪个方向来风。

这些既生动又接地气的谚语,堪称安全行船的精品要诀,易懂、实用,且有入俗之美,时人称为行船科普。如果用“科普习俗”来反观旧时船民历史,或者当时的社会现实,抑或能够体味老船民的一番良苦用心。

反映行船谚语的还有“行船不能走回流,出事都在艄后头”,反映船民性格豪迈、直爽的有“船上三块板(指横板、跳板、纤板),不是吵,就是喊”。船民不爱记仇,船头打架,船艄说话。反映早期船民生活的有“忙时像花子(船行起来,衣服脏了不能洗,头发长了没时间理,如同讨饭的叫花子),闲时像公子(船一靠岸就上街泡澡堂,进戏园子),背纤像猴子(拉船的纤夫),上岸进馆子(上午茶馆、中午饭馆、晚上说书馆)”等,都是老船民风趣的经验之谈。

无论是南方的长江、珠江、淮河,北方的黄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或是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等,这些内河流域的船民习俗,大同小异。尽管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里面,但都是早年船民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因为生活区域的特殊性,没有那个群体能够像船民那样,刻意深究众多的生活习俗,来祈求安全幸福。所以有人说,阅读船民心里积攒的许许多多过往生活的片段,就是在寻找中国早期船民水运文化的历史。

现在的船民少了,木帆船看不到了,水泥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钢驳机动船、小拖轮所取代。水运事故也由过去频发,到现在几乎为零,船民有了空前的安全感。老船民那不平凡的旧习俗,已逐渐被新一代有知识、懂科学的新型船民所遗忘。这种“遗忘”是新旧船民生活的突破和质量的提升,是以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为基础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水运足迹,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里,船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收获的巨大幸福。

风吹岸柳,朗月初升。默坐河畔,放眼望去,船影灵动,水波潋滟,桨声悠然远去……老船民那些习俗故事已成为记忆,历久弥新。

①微山湖古帆春色。②淮河船运。③太湖渔唱。④运河船影。

新闻推荐

“好心大哥”义助失主不留名

本报记者何雪峰这几天,皖北煤电集团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居民的感谢信,奇怪的是,淮北矿业集团同时也收到一封...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