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发布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
■ 星级记者 喻寒松
小麦赤霉病是安徽省麦区重大流行性病害,一旦大面积发生,将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和品质严重降低,影响小麦收储和农民增收。为提升科学应对小麦赤霉病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省农委近日制定了“安徽省2018—2019年度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意见”。
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优化小麦生产布局,稳定沿淮淮北主产区小麦种植,积极引导沿江麦区改种油菜、绿肥等作物。调整耕作制度,淮北地区扩大“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蔬菜”连作等模式,沿江地区扩大 “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蔬菜”等模式,继续开展“水稻—马铃薯”种植模式试点。大力推广应用抗(耐)性较强的品种,沿淮淮北压缩高感品种面积,淮河以南压缩中感品种面积,全面提升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同时,兼顾选择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推行种子处理推进机械深翻。安徽省农业部门要求小麦主产区大力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使用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少病菌侵染,兼顾防治地下害虫。淮北麦区推行土壤深翻和秸秆深埋,通过土壤深翻把秸秆掩埋在20厘米以下土层,辅以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速度,恶化病虫害生存环境,压低赤霉病菌等病虫基数,减轻赤霉病等重发潜在风险。沿淮以南稻茬麦区大力推广机条播机开沟,改善田间环境。
推广健身栽培开展药剂防治。皖北弱冬性品种适期早播,减轻病菌后期侵染。合理运筹肥水,实行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抵抗能力。坚持适期药剂预防,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一次防治,药量要足,选药时突出兼治和预防作用,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赤霉毒素的控制效果、对锈病和白粉病的兼治作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用足药量,兑足水量;智能自主飞行无人机施药应添加抗蒸发抗飘移助剂,增强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丁贤飞通讯员于金龙)新学期开学,淮北市教育、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联合,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