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斗蚊趣话

市场星报 2018-07-09 07:57 大字

□ 淮北 李令飞

夜,睡意正酣时,恶蚊如响箭袭来,在耳边“嗡嗡絮语”,若是任它猖狂,一觉醒来,可能腿上胳膊上都被蚊子们大方地发了“红包”了,接下来的一天恐怕都在奇痒钻心中度过。

清道光年间,浙江名士单斗南写了首《咏蚊》诗,“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愚,噆肤凭利喙,反掌陨微躯。”蚊子岂是人的对手?一巴掌就能要了蚊子的性命。但一巴掌下去,往往是“误愤自批颊,怅望空徘徊”(袁枚诗句)。为了驱蚊灭蚊百招齐出,近日一则灭蚊新招式在网络上引起关注,来自瑞典和埃塞俄比亚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驱赶蚊子的新方法:床头放只鸡,或伪装成一只鸡。这群科学家猜测,蚊子具有极强的嗅觉,鸡的身上也许有什么气味让蚊子避开它们。想想那画面,简直不忍直视。为了灭蚊,现代人已经脑洞大开到要拿鸡当武器了。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下,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没有蚊香、驱蚊液、驱蚊灯的古人是如何驱蚊的吧。

在古代,一到夏天,不论平民贵族皆受蚊子肆虐之苦。在古代诗词中经常称蚊子为“白鸟”,虽然名字好了一些,但仍不改其可恶的本质。春秋时期,身为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跟这小小的“白鸟”还有一个故事。齐桓公一次对管仲说,“吾国富民殷,无余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大致意思是,齐桓公想要表现自己对国家大小事务都很关心,连小小的蚊子受饿了也不忍心。说完这话,齐桓公就大方打开“翠纱之帱”,放蚊子进来。这里的“翠纱之帱”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蚊帐了。清代袁枚也被这吸血小虫逼躲进了碧纱巾厨,还作了一首《碧纱巾厨避蚊诗》。唐元稹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巾厨独卧斜。”可见,蚊帐确实是古代重要的避蚊措施,在文章诗词中的“蚊巾厨”、“蚊幌”、“蚊帱”、“蚊帐”、“帐幔”等称呼都是指的蚊帐。

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布等帐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后汉书》载:“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意思是:此地蚊子实在太猖獗了,就算是借钱也得先扯上个蚊帐再说;又记当地人因缺少帐子,古代孝子吴猛展勤以身饲蚊,为使父母免受蚊虫叮咬,卧在床下诱蚊叮咬自己,有了蚊帐,才足以使卧者高枕无忧。

可总不能一直待在蚊帐里,草丛池塘都是蚊虫的聚集地。这时候香囊的用处就体现出来了。挂香囊是古人的生活习惯之一,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具有驱蚊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这让蚊子几米之外就闪得远远的。香囊香包,比起现在的驱蚊片,更加环保低碳,不用担心化学成分的低毒性,还能醒脑明目,让人倍感舒适,驱除蚊蝇之外,也成了文人雅士的时尚装饰品,男女之间更有以香囊为定情信物一说。

每到端午,有些小贩将艾叶塞进精美布袋中,制作成香囊沿街叫卖。这些香囊也有很好的驱蚊的作用。香囊虽好,但孕妇忌用,对本方中药过敏者禁用。另外,香囊的香气一般维持一个月,一旦香味没有了,驱蚊效果就消失了,此时需要换新的香囊。

燃烧艾草驱蚊在民间很常用。古人有“燃火绳”法,即把蒿草、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的浓烟可以驱蚊。时至今日,老北京胡同里上了年纪的大爷们仍会取艾草扭成胳膊粗细的大麻绳,等到傍晚蚊虫四起时,几个大爷坐在老院子门口纳凉,话着家常,艾草绳燃起的袅袅烟气,把几个大爷衬托得像是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和“曹国舅”在谈论着什么人间趣事。端午时节,家有幼儿的,还会用艾草烧制成洗澡水,沐浴之后,这些吸血小虫便近不了身了。

虽然有着那么多驱蚊方法,但最受古人推崇的还是用蚊子的天敌对付它们,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为了防止蚊子侵害,古人通常会在家里养一些防蚊的植物,常见的有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熏衣草、天竺葵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还可以净化空气。后经科学家们证实,这些驱蚊植物生长期中会通过叶片、花等组织或器官散发出一些气味或者特殊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但能驱赶靠近自己的昆虫,所以可以用来达到驱蚊的目的。

还有一些捕虫类的食虫植物,比如猪笼草和食虫草,这种植物会先把蚊虫吸引过来,然后黏住它们,慢慢消化蚊虫尸体作为生长营养,可以说是天生的捕蚊高手。

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生物灭蚊器”,用一个盛着水和石头的大缸,在缸里养一些青蛙,蚊子喜欢阴凉,一飞进缸里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但真不知道这种灭蚊的方法效果如何,现代网民对这种灭蚊方法的效果并不认同。

目前发现的吸蚊灯有铜的、锡的、玻璃的、陶瓷的,但锡制的较多。由于吸蚊灯南方多于北方,使用者都是旺门贵族,非一般百姓用品,所以流传于世的并不多。

新闻推荐

大别山区和沿淮淮北还将有强降雨

本报讯(记者史力)7月7日,安徽省大部分地区降雨转弱,当日皖西大别山区、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出现降雨过程。预计未来两天大别山区...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