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焊花中写匠心

合肥日报 2018-05-19 01:18 大字

“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唐淮北发电厂技术员张浩说道。

张浩今年40岁,自1998年开始,他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电焊工岗位上。为了能端稳焊钳,张浩苦练臂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他在任何焊位都能平稳地运条焊接,发挥最好的工艺水平。“走路的时候想着焊接,吃饭的时候也会拿着筷子点来点去,把手当成一个焊把……”张浩的妻子林韩说。

记者走进大唐淮北发电厂车间,看见张浩创新工作室的焊工们正在使用张浩自创的“镜面焊”技术抢修管道漏点。在狭小空间的管道焊接死角,“镜面焊”技术借助自制镜子查找漏点、“瞄准”焊点,保证了困难位置的施焊质量,使得抢修得心应手、省时省力省钱。 “使用老办法抢修,人力物力消耗加上关停相关设备的损失大概要六七千元成本,用‘镜面焊\’技术,不仅耗时短,而且成本只要千元左右。”大唐淮北发电厂电焊班班长赵洪涛说。

“有一次他吃饭的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就想靠镜子的反射看准焊口的位置,然后他放下筷子就出去做试验了。”林韩回忆说。因为镜子里的影像是反着的,焊工必须左右手都能施焊,而要练就这样的技术,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

张浩的“镜面焊”绝活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一个个施焊难题,还多次帮助周边省市的发电企业完成了棘手的焊接任务。2015年,大唐发电厂山东菏泽项目部高温过热器出现爆管,炉管的位置靠近墙体,无法进行正常焊接,张浩应邀前去救急。他利用“镜面焊”技术接法以最快的速度、100%的合格率圆满完成了抢修任务。

哪里焊接位置差,哪里焊接要求高,哪里就会有张浩的身影。张浩是有名的“拼命三郎”。2017年1月中旬,大唐淮北发电厂虎山1号机组抢修。室外残雪未尽,机组炉膛内却热浪滚滚。发电机组开机迫在眉睫,只差最后15根水冷壁管道焊接要精确完成。几个小时后,最后一根焊缝完成,张浩却因多日来的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昏倒在岗位上。医生建议张浩至少休息两三个月,但为了不耽误机组开通,张浩手术后没几天就上班了。

参加工作20年来,张浩从一名最基层学员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央企技术能手,解决了堵阀阀体裂纹处理、304管材根部氧化等30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国家专利两项。他所焊接的管道焊口达到7万只,无一泄漏,为大唐淮北发电厂经济运行和机组安全提供了坚强保证。近年来,张浩先后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安徽省劳动模范、江淮工匠标兵等多项荣誉。 ·丁贤飞·

(原载5月11日《安徽日报》2版)

新闻推荐

“中无杂树”说

◎阿土“中无杂树”,这是《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