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少年时(连载三)

日照日报 2018-02-25 08:41 大字

张传玺

清代,涛雒拆旧大圩,扩建砖石城墙,四周盐区建坨

明清大使衙门称署,四周盐区建坨,《光绪日照县志》卷2《营建志·公廨》曰:“盐大使署在涛洛镇十字街东南隅。”民国时期,遗址尚存,有一小石碑记其事。耆老称其地为“场衙门”。同书《食货志·盐法》曰:“雍正四年(1726),盐运使郑禅贵来相地势,建乾、元、亨、利、贞伍坨,复增副拾有肆。由是,盐必归坨,易于稽查。乾隆二年(1737),设巡役三十五人。十六年(1751),复于巡役中选五人令执鸟枪,以守坨垣,益周密已。其行盐,则沂州府七属。”七属即费、营、兰、郯、沂、蒙、照七县。

涛雒盐场署和镇政府都驻涛雒街里,关于其城垣的修建过程,滕义长、丁涛《涛雒历史沿革考略》曰:

“涛雒旧有土城,城东门里咸水井西侧,尚有一段南北向的残垣。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始筑砖石结构的圩墙,圩外浚壕。清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涛锥人丁守存撰写的《涛雒筑圩记》云:‘庚申(咸丰十年,1860)之冬,予因公回里;值皖捻焚掠青口(今江苏赣榆县境),人有戒心,各谋踞山入海。为自全计,与诸父老议筑圩,人有难色……迄辛酉(咸丰十一年)春,寇警日甚……始于三月十八日,度地周九百六十余弓(一弓为1.6米,360弓为一里),畚插并举,至七月而规模粗具。八月二日,皖捻入境,濠埤(埤,音皮,城墙上的矮墙)尚未完备。幸海潮大至,贼(指皖捻)不敢逼,北窜而去。乃益加浚筑,添置炮楼十座。十月,贼南旋,圩防颇严,安堵无恙。……同治六年丁卯(1867),自秋迄冬,捻逆驰逐海滨者数月,竟以照境为战场……附涛数十村居人,咸倚此圩以永保。”(《光绪日照县志》卷10《艺文志》)

“涛雒圩高约六米,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之额皆镌有朱红大字:南曰‘朝阳门\’,北曰‘奎光门\’,东曰‘观海门\’,西曰‘望岱门\’。附城外浚壕宽约10米,深2米许。四门外均架有桥梁,可提可放,谓之‘吊桥\’。”

丁守存在《涛雒筑圩记》一文中,讲到当时若干涛雒有功名、有官衔的人物协助筑圩守城,其中有“历任盐场大使程与四方贾客之久于此者,皆与有劳焉。”“盐场大使程”就是前面讲到的“盐场大使程椿寿”,他在皖捻来攻时,“督率乡团严守圩墙”。涛雒的圩墙号称全县第一,城墙均为马面式,同于万里长城,易于防守。城壕内侧沿岸,拉有铁刺网墙,高可丈余,更加强了城墙防守作用。日照有谣谚曰:“涛雒圩子夹仓炮,小牟家庄子瞎胡闹。”此说有其根据。北门与西门之间,有水门一座,上书“水门”二字,为涛雒人到刘家园挑运饮水之通道。

自雍正时规定“盐必归坨”之后,涛雒附近建坨比较密集。这除了涛雒为场署驻地原因之外,也与涛雒之南、东、北三面都有盐滩和产盐的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分不开。重要盐坨,自南而北,依次有黑七子(今名朝阳村)坨、宋家大坨、马家村坨、桥西头坨、廒头坨等。盐坨都有土圩子围着。四周方各一华里多,内有若干大小盐堆,插牌分户据有。盐堆表面都盖有巨大的盐印,印有场名,以防盐堆被偷盗。土圩子内有若干公用房舍,为坨务人员和巡警办公、巡守、生活之处。

制盐的方法,主要有煮盐、晒土、晒水三法。涛雒场以晒土为主。晒土是利用每月海水的大汎和小汎的规律。在大汎潮期,将海水引至盐滩浸泡滩土;在小汎潮期,涨潮时,海水不能上岸。滩土稍干,再用木耙将滩土耙起曝晒,即成含盐分较大的盐土。数日后,将盐土挑到滤池,滤出卤水,流入卤池,再挑运入晒池,立即成盐。赶快抢起,运送盐坨。涛雒场在古代曾以煮盐为主,如今天尚有的村名———廒头、灶子等,晒盐人家均称作“灶户”或“灶民”,所食官府发给的口粮谓之“灶粮”,都是“煮海为盐”的遗迹。今天都改用晒水法制盐,产量大增。煮法只在熬制卤块时才使用。

民国时期,涛雒场划归两淮,淮北改称“涛青盐务公署(盐场)”和“稽核支所”

民国时期,由于庚子赔款的需要,中国盐务管理体制大变。国民政府中央于财政部下设盐务总署,专管盐政;另设稽核总所,专管盐税。前者设督办,后者设总办,由财政部专职次长一人兼任两职,稽核总所另设一英国人为副职,是实际的主管。地方盐场与上述体制对口设置,实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涛雒盐场由山东划归两淮,与淮北之赣榆青口镇、东海两县的盐场合并,改成“涛青盐场”和“财政部两淮淮北盐务稽核分所涛青支所”,机关仍驻涛雒镇。盐警大增,为一缉私区。设一大队,主管称“区长”,下分中队、小队,分驻涛雒和各盐坨,主要负责监督盐斤的缉私,与盐政和稽核机关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新闻推荐

冬夜木鱼声

□葛闪那年冬天,我辗转到了安徽淮北,寄居在大学时一个同学家的闲置着的小屋里。那是一间在二楼的小房间,十五六平方米,虽小,但朝阳,窗台上还有几盆花,算是给我苍白的生活添了些许色彩。...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