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从“煤城”到“美城”的嬗变
榴园秋日风光
曾几何时,淮北是知名的煤城,在那些未到过淮北的人心目中,这里的景象应该是灰蒙蒙的天,还有随处可见乌黑的煤炭。然而现在当你真正踏上这方土地,会发现城市干净得出乎意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近年来,淮北坚持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宜居宜业宜游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形象。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煤电
日前,淮北平山电厂二期工程在该市烈山区平山村动工建设,这是国内单台装机容量最大的新型煤电机组。该台机组发电效率和发电净效率分别达到50.57%和48.92%。其设计供电煤耗为251克/千瓦时,与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二次再热百万千瓦机组煤耗266.18克/千瓦时相比,下降15克左右。
煤炭城市要绿色发展,首先要做好转型发展文章。面对煤炭行情持续低迷、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淮北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以“调”补短板,以“转”聚能量,以“促”抢先机,特别是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非煤产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0.8%,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对财税贡献首次超过煤炭行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以平山电厂二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绿色、环保、高端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将传统产业推向中高端,发展绿色煤电、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健康食品等产业;壮大铝基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创省级集聚发展基地;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培育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精良产业,实现存量做强、增量做多、总量做大。
目前,淮北已经培育形成绿色煤电、新型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铝基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特别是机械制造、食品产业异军突起,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同时,淮北还加快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
采煤沉陷区变生态公园
波光粼粼,垂柳依依。湖边的草地上,曼妙的姑娘们正在练习瑜伽;亭子里,两鬓斑白的老人在吹拉弹唱;广场上,叽叽喳喳的小孩子在父母的看护下,踏着滑轮呼啸疾驰笑声不断。这里,是淮北市南湖的一隅,谁能想到,这个风光旖旎的生态公园,昔日却是采煤塌陷形成的滩涂地,是城市的“疤痕”。
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北对牺牲环境搞开发、搞建设的代价有着切肤之痛。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淮北通过实施一大批城市绿化工程,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到3463公顷,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增加至1235公顷。
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4000公顷永久性水面,淮北实施南湖、中湖、东湖等治理及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丰富水文景观,增设亲水设施,增强吸水蓄水等生态调节功能,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湿地面积占比超过40%。对南湖、东湖等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建设湿地公园、儿童公园和湿地花海,淮北成功走出了一条煤矿塌陷地治理的有效路径。
此外还新建桓谭公园、南黎公园、仁和公园、相山南路带状游园等多个公园绿地,完成相山公园景观提升等3个城市公园改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实施黎苑路、沱河路、临涣工业园基地北路和开发新区梧桐大道(一期)等40条新建道路配套绿化,绿化道路总长107公里,绿地面积141公顷。
近五年来淮北投入园林绿化重点工程资金约3.1亿元,新增改造城市绿地面积360余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了140余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城市绿量大幅增加。
坚持石质山造林创“绿色奇迹”
淮北老人张炎林,绰号“树翁”,因为他用10年时间,在相山的乱石坡上种下了一片树林。对老人来说,在山坡上刨树苗、挖树坑、种树苗,手磨出茧子、被石头的棱角划破皮渗出血是常事,但他从未后悔过。 10年来,张炎林共在山坡上栽了200多棵树苗,成活了107棵。“10月12日,是我85岁生日。只要我能动,我就会一直种下去!”站在山顶,俯瞰亲手种下的柏树林,老人动情地说。
张炎林的举动是淮北人坚持石质山造林的缩影,相山被淮北人称为母亲山,是一座被列为不宜植树造林的乱石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淮北下定决心改造相山,倾全城之力,发动全民义务植树。为了解决山石裸露在外、缺土缺水、植被成活率不高的困难,淮北通过长期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七步造林法”,让苗木成活率从30%提高到了95%以上。直到2011年,3万亩相山植被实现了基本覆盖。如今的相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日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
从相山绿化到东部山场绿化,淮北在树木生长禁区的“不毛之地”石质山上植树造林,创造了“绿色奇迹”。如今,淮北20万亩的石质山披上了绿装,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获得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依山而建的相山公园、四季榴园、南山村等众多风景区,不仅让淮北披上了赏心悦目的绿色,还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美好乡村建设打造品牌石榴
小河两岸是石榴,门前屋后是石榴……绿色发展中淮北又多了一张城市名片,烈山榴园村的大石榴不再只是观光的点缀,更是让当地农民能够获益的品牌。果农宋继承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五年前,种了多年石榴的创办了石榴专业合作联社。短短五年,老宋的石榴专业合作联社已经成为当地佼佼者,他的石榴也通过“互联网+”模式远销北上广,甚至连老外都要来小山沟里向他取取经。
石榴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栽植石榴5年进入盛果期,其效益比种粮每亩多收入2000元以上,种植大户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通过打造品牌,增加影响力,石榴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逐步发挥着经济效益,成为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农民快速致富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随着石榴种植面积的扩大,淮北仅在榴园附近就已形成了以塔山为主产区、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达6万亩的石榴种植基地生态群落,石榴远销京、沪、苏等地,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质石榴”“绿色食品”等称号,因榴园附近的塔山而得名的“塔山石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记者李萌文/摄
新闻推荐
美官员:中国军舰至少警告10次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