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挥刀四十载 剪纸半世纪 ——一个铁杆艺人的故事

贺州日报 2017-05-16 11:55 大字
□黄旭胡文/图

贺州国宝麒麟尊、昭平黄姚古镇风光、八步贺街魁星楼、钟山燕塘石牌楼、富川秀水状元村……走进位于贺州市体育路原染织厂宿舍区的广西民间工艺(剪纸)大师霍志安家中,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贺州风光剪纸作品迎面映入眼球,作者不禁肃然起敬起来:眼前这位身材矮小的古稀老人,就是挥刀数十载雷打不动、风雨不改坚持创作的剪纸大师吗?

“开始剪纸至今有44个年头了!”打开话匣,77岁高龄的霍志安直接给了笔者非常肯定的回应。

“学剪纸当初,没有师傅教,全靠自己琢磨。”霍志安告诉笔者,“那时白天忙厂里,下班忙家里,经常深夜加班自学!”刚开始,因为迷上了剪纸,霍志安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剪纸上。他妻子非常不理解,甚至多次提出抗议。回忆里阵阵苦涩袭来,但很快就被欣慰取而代之。已逐步掌握剪纸技法的霍志安,从单一的窗花、生肖等内容中跳出来,见证着家乡山山水水变化的他,萌生了把贺州的著名景点、标志性建筑、风土人情等用剪纸刻画出来的念头,付诸行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在继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构图,以全新的手法再现了贺州特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作品大放异彩,贺州市博物馆先后五次共馆藏了他的剪纸作品20余幅。

霍志安长年累月地坚持剪纸,他把剪纸用的剪刀、刻刀都磨得锃亮,磨刀石也换了一块又一块,手上的茧也越来越厚。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创作剪纸艺术的轨迹:他发现了报刊上可以刊登剪纸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春节前,他创作的《猴年吉祥》和《猴桃瑞寿》两幅作品,分别被《广西日报》和《劳动者报》(广西工人报)采用。处女作的成功发表,给霍志安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鼓舞,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此后,他更加执着于创作节庆类和特色风光剪纸并积极向各种媒体投稿,各类作品频频见诸报刊。

40多年来,从贺州风光到民间风情,到生肖动物,伟人画像,不论生活多艰辛,工作多繁忙,他的业余剪纸创作从未间断过。如今,他已有近400幅作品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老年知音》《贺州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

剪纸作品屡屡获得发表的霍志安,也把目光开始转向各种各样的比赛。2010年1月,在北京大观园举办的首届全国剪纸大展中,他潜心创作的大幅剪纸作品《瑶乡之春》荣获银奖。该大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北京大观园管理委员会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联合举办。霍志安的《瑶乡之春》以独特的手法和构思在7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于国庆节前后在大观园嘉荫堂、含芳阁、缀锦楼等展出,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瞻仰毛泽东故居》《壮族舞火猫》《秀丽贺州》《延年福寿》《壮乡风情》《瑶寨风情》……一幅幅作品,随后连连获得全国、全区和市级的奖项。

最令霍志安感到开心的是2010年12月2日,经过将近一年层层选拔推荐的广西民间工艺大师评审尘埃落定,全区共有霍志安(剪纸)等24人获此殊荣,退休七年后的他兴奋地从首府南宁抱回了一大块奖牌和有编号的特制印鉴。霍志安随后也加入了贺州市美术家协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

为了有更好的身体从事剪纸创作,每天早上7点,他和一帮伙伴风雨不改、雷打不动地到灵峰广场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晴天在广场打,下雨就改在大会场的走廊打,从未间断过。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如今77岁高龄的他仍然经常骑着自行车,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城区附近的贺街、莲塘、黄田、沙田、西湾等乡镇的广大乡村田间地头……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剪纸文化,霍志安曾到首府南宁参与非遗展示和交流,在贺州市灵峰广场办过剪纸展,也在城区小学、幼儿园开办过剪纸班,还多次到八步区莲塘镇仁冲小学等学校讲授剪纸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剪纸的认知、兴趣和传承,期待找到更多合适的接班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没有在贺州找到满意的传承人。

“不忘初心,一定努力!”霍志安说。

新闻推荐

家住“花海”幸福来

本报记者骆怡1月日上午,天空飘着丝丝细雨,尽管有些寒冷,但在昭平县黄姚镇罗望村文保屯,春节的欢乐气氛已开始弥漫。李丽楠驾车穿过整洁的村道,在自家房子工地前停了下来。这栋房子已经建到第二层,施工...

昭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昭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