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衣锦还乡”为“服务暖乡” ——贺州市干部开展“情系家乡·共建小康”活动走笔
□本报记者覃秋零
“葛鑫(壮语“阿先”的意思),你回来了。”
初春的贺州,仍旧飘洒着蒙蒙的细雨。覃恩先和几个同事来到八步区南乡镇大汤村。迎面走来一个长者,热情地朝他打招呼。
覃恩先是市卫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同事们都习惯性地称他为“覃主任”。咋听这么一句壮语,随行的同事不由得相视一笑。“呵呵,你们不要笑嘛。‘葛鑫\’,在我们壮语里,是‘阿先\’的意思。再说,今天我也不是来‘衣锦还乡\’的,这个称呼听着挺亲切。”
大汤村是覃恩先的老家,但他确实不是来“衣锦还乡”的,而是在履行一项任务——
春节以来,“情系家乡·共建小康”活动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县处级领导干部和科级领导干部中铺展开来,干部回乡访亲友,回到出生地或成长地的乡镇和社区中去,充分利用自己地缘、人缘和血缘优势,访问群众、听取意见、帮助生产……
钟山县回龙镇党委委员董明玉“回乡访友”的地点在平桂管理区望高镇广头山村。每次回去“家访”,他感觉就是回到老家,很亲切。
“路还有一节没有修通,靠你为村里出把力哦。”“听说国家鼓励种田,买农机还有补贴,有这事不?”……董明玉告诉记者,回乡干部“人亲、路熟、家底清”,可以直接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为父老乡亲办实事,更容易调动积极性。
“熟门熟路”,南乡镇大汤村覃恩先的“家访”也吸引了乡亲的踊跃“赴会”。“莫支书,你是老党员了,你比较了解我们村,说说目前村里都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
看到“葛鑫”回来了,乡亲们也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覃恩先拿出笔详细地记录。
“杉木寨路边的新房子是越起越多了,可两边的旱厕这么多年了一直都在路边,很丑。现在家里新房都有厕所了,建议路边闲置的旱厕可以推倒。”
“去年‘5·20’南乡发生洪灾,村子里的桥都被冲走了,村里的孩子上学都是走木桥,很危险,什么时候会建新桥?”
“对,上次洪灾太大了,村里的农田也都被冲走了不少。建议村里加大对水源林保护力度,鼓励村民多种树。”
“西溪温泉开发后,现在来我们大汤泡温泉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搞高端温泉度假,我们村应该筹备经济型温泉旅游。”
……
不一会儿,覃恩先的笔记本就记得满满的。“干部回乡访亲友,不需要陪同,群众反映问题就没有顾忌。”覃恩先告诉记者,之前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乡镇、村干部都会陪同,干部在旁边,群众就有顾虑,不愿意讲真话。他的体会是,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伸,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畅通了征集社情民意的渠道。
“开好一次恳谈会、开展一次生态乡村建设宣讲、开展一次‘春节回乡调研\’、提出一条以上合理化建议、慰问一户以上困难群众、走访一遍联系村两委干部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员……”在推动贺州市开展“情系家乡·共建小康”活动中,全市干部纷纷回到自己的老家“家访”,以实际行动下基层、听民意、集民智。
“虽然心里想着老家,但是却很害怕回到老家。怕什么呢?怕看到那些荒芜的良田,那些杂草丛生的山地。”一回想起小时候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情景,到如今的杂草丛生的撂荒土地,令昭平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李永强感到深深的痛惜。
在昭平县马江镇盘古村,李永强的工作本同样都“满载”着村民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带着亲情联系群众,带着责任服务群众。“不为家乡群众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都不踏实!”
低保、修路、通水、灌溉、发展养殖种植、建立农业产业项目……是干部们的回访听到了群众的诉求,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民心。
“本村走出来的干部,说家乡话、知乡亲盼、解乡亲愁,没有官架子,帮助解决大小难事,乡亲打心眼里欢迎!”南乡镇大汤村的村民苏兴江说。
“回到老家接触到具体的人和事,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们的工作如果脱离了群众,没有为百姓办实事,真的是毫无意义。”有的干部说。
如今,通过开展“情系家乡·共建小康”活动,贺州市共有1.18万名党员干部回乡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共收集整理问题2156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或解决实际困难1183件,帮助群众解决了农业生产困难,找准了致富门路,解决了民生难题,化解了矛盾纠纷。
新闻推荐
共同推进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 华润集团总经理乔世波一行到贺州市考察
本报讯(记者李慧)5月14日,华润集团总经理乔世波率考察组到贺州市,就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企业生产经营及贺州生态农业发展等情况进行考察,并召开工作座谈会,与贺州方就加快推进示范区项...
昭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昭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