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桂剧亟待新活力
□本报记者丁钉
见习记者欧阳利环
提起黄姚古镇,人们脑海中不仅会浮现它那天然秀丽的自然景观,也会有感于其丰富的民俗文化。黄姚桂剧,作为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黄姚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中多元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当下也免不了面临“人才断层”的危机!
日前,记者来到黄姚古镇,青石板道上游客们的脚步纷至沓来,古戏台前却显得有点冷清。
据黄姚桂剧团的团长古杏全介绍,黄姚桂剧团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前身是“珠江桂剧团”,在“文革”时期改称“文艺思想宣传队”,到如今叫作“黄姚桂剧团”。1976-1978年是桂剧和彩调兴盛的时期,桂剧《宝莲灯》、《智取威虎山》,彩调《刘三姐》等在当时被民众广为传唱。古杏全称“当时在镇上演出的时候,各个村的村民都抢着去看,很热闹,那时也经常到桂林、南宁或者到贺州市里演出,昭平县的各个村都有进行演出。”
据古杏全回忆,1995年春节,七名来自香港的画家来到昭平黄姚古镇采风写生,为了让在此过年的香港画家们不感到寂寞,当年春节年三十晚上,黄姚桂剧团特地举办了一场极具当地特色的迎春文艺演出,地点就在古戏台。演出的节目有传统桂剧,还有彩调和小演唱,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画家们从始至终都兴奋不已。间隙间,画家们不时向他了解桂剧团的情况和节目的内容。当他们了解到,团里的成员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才排练,演出的没有报酬,而且演出时使用的乐器和服装都需要大家一起凑钱购买的情况时,深受感动,其中一名画家张女士出资2000元,希望他们能改善一下演出条件。几天以后,古杏全用张女士的捐款喜滋滋地买回一套崭新的音响和一批彩调服,此事在黄姚古镇传为佳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过境迁,传统文化面临流行文化的冲击在所难免,“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时髦的东西,唱的都是流行歌,跳的也是流行舞,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古杏全说,这样的情况让他一直很忧心,他曾试图组织年轻人学习桂剧,但是由于报酬低、剧团服装过时、设备条件不齐全、没有资金赞助等原因,导致其努力终究也是成效甚微。
“现在团里成员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些人牙齿都掉光了,有些又驼背或者老态龙钟的,越来越难登‘大雅之堂\’了;并且,现在有的成员是只能唱不能打鼓,有的能打鼓却不能唱。”古杏全表示,要想发挥黄姚桂剧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其必须要拥有年轻的传承力量,有新的服装,以及好的腔调,才能赢得游客的青睐。
黄姚古镇投资有限公司的朱经理说,他也希望黄姚桂剧团能够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让老桂剧焕发新的生机,也让黄姚这座充满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镇更彰显其文化底蕴和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雪)“大米、牛奶、腐竹、油、饼干、糖果,拿齐了就出发!”2月13日一大早,市民间慈善协会出发前往3户困难群众家中,为每户困难户送上了年货和3000元慰问金。山路蜿蜒崎岖,汽车...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