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结硕果 喜看山城展新颜 ——昭平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林立梅刘飞夏峰
走进昭平县黄姚镇界塘村,一座座崭新漂亮的白墙黑瓦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前,村民文化活动室里热闹非常……昔日,这个贫瘠落后的山村,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昭平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生态县。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尤其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该县以“生态昭平、长寿茶乡、养生之都”为发展定位,着重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大重点项目,实现了贫困人口由“多”变“少”,扶贫产业由“弱”变“强”,基础条件由“差”变“优”,农民素质由“低”变“高”的转变。
夯实基础筑根基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该县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加快以水利、道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县修建村屯级道路230条103.06公里,桥梁34座383米,人饮工程56处、管道11.48万米,解决了17839户80277人的行路难、3143户12569人的饮水难问题。截至2014年上半年,完成去年审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850万元,新建村屯道路82条32.5公里。随着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的建成,贫困村群众因行路难而造成农产品购不进、销不出等困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促“造血”
该县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实情,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创新产业开发,积极为贫困村实施茶叶、油茶、烟叶、种桑养蚕等产业扶贫。同时,通过政府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小型果(茶)园、小型养殖场等,并鼓励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群众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订单农业”,为贫困村群众拓宽稳定的致富门路。“要脱贫,不能光靠送钱送物,要转变方式,变‘输血式\’为‘造血式\’脱贫。说到底,产业是命根子,有了产业才会有造血功能。”昭平县扶贫办负责人如是说。
产业扶贫,鼓起群众钱袋子。据统计,至今年4月底,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种植面积45363.2亩,占计划任务的184%。整个项目覆盖7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40个,扶贫对象2196户共10323人受益。实施“十百千”扶贫开发项目中已完成种植面积3817.3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54.5%,整个项目覆盖36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1个,共有2720户12937人直接受益,其中扶贫对象户1686户7892人。
智力扶贫治“病根”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文化程度较低,居住比较分散,对市场行情和技术知识信息知之甚少,这成了山区贫困农民落后的“通病”之一。近年来,该县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工作重点来抓,目前计划落实培训资金51.25万元用于开展贫困人口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多层次、多形式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素质,彻底改变贫困户以往“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广泛培养产业“明白人”。
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该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对症下药,共实施农民实用技术扶贫培训11084人/次。通过培训,贫困户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拓宽了发展致富思路,并在企业或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利用县职业中学就业培训基地,完成对600多名贫困村劳动力就业岗前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随着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持续推进,昭平县正实施***,建立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通过特色产业、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生态移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方式帮扶到户到人,在“输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昭平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挖掘以林板、林纸、林化为主的林产工业的发展潜力,增加林产品附加值,推进工业化进程。图为该县一林业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昭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昭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