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色云霞染瑶乡 ——贺州一位非遗传承人的瑶服情

广西日报 2013-09-24 18:13 大字

本报记者 蒋锦璐

李素芳正埋头赶工一块头帕。这套几个月前步头镇一位瑶胞为女儿订制的嫁衣,已近收尾。绣针安静乖巧,在指尖上下翻飞,间或泛起点点银光。针尖如精灵,点啄布丝,靛青棉布上即刻彩意盎然。

李素芳的黄石瑶族服饰工作室,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步行街。并排在时尚店铺中,小店清新简朴,悄然低调。然而,那满屋墙壁的五色衣,在8月末的爽烈阳光下,泛起绚丽的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却又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惊艳。

案头上,几顶高高尖尖的帽饰特别引人注目,白色、红色饰边的青色布帕一层层重叠成尖头竹笋的形状,富丽堂皇。细细一数,竟然有20多层。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差不多十几斤重。

李素芳轻言细语地介绍,世居贺州的过山瑶、平地瑶、土瑶,服饰各有哪些特点。单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仅仅过山瑶这一系,就分尖头、平头、包帕三类,而再细分下去,尖头又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有包锦、缠纱两种,包帕则分单帕、重帕。

一整套瑶族服饰,从头到脚分有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还有精美的银饰佩挂。无论衣、褂、襟、裙、头帕还是腰带、挎包(锦袋),都以绿、红、黄、白、黑五彩棉线刺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瑶族历史上没有文字,瑶族服饰以刺绣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动物纹饰反映了瑶族原始的渔猎方式,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人纹形体现了瑶族的宗教崇拜,山纹海纹则象征着瑶族先民迁徙时跋山涉水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跟随李素芳的讲解,你便会深深理解,靛青棉布上那一格格、一排排、一列列密密匝匝的针线间,深藏着瑶胞的生命情感和历史密码。

过往的游客会在小店里挑中一两个小钱包或是手机袋。对那些纯手工制做的精美瑶服,价格少则三五千,多则过万,她们连连称赞,却又不由疑惑:“这么贵的价格,谁来买呢?瑶胞们还会穿吗?”

的确,穿着这些服饰从事生产劳动很不方便。因此,田野间几乎看不到穿着本民族服饰的瑶胞。与此同时,随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打工,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穿过千年历史光影的瑶族服饰,如何能逃脱这看似必然的命运?

李素芳的回答出人意料:“我的顾客主要是本地瑶胞。现在好多村镇都搞起了民族风情旅游,穿瑶服唱瑶歌特别受游客喜欢。最重要的是,市县、乡镇甚至村屯里面的文艺活动也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才穿的瑶服,平常也有了展示的机会。”

贺州是瑶族人口的集聚地。全市有瑶族26万余人,占中国瑶族人口的1/10。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瑶族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民族文化示范点,有了瑶族文化生态村,有了文艺村文艺队,有了众多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文艺舞台。颂盘王、耍歌堂、跳长鼓舞、上刀山、摆长桌酒、蝴蝶歌、舂糍粑……千百年来的瑶族风情从渐行渐远的“背影”转身归来。贺州本土的瑶族服饰、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瑶族蝴蝶歌,相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夏天,贺州三县两区刮起一股“我来露一手”的文艺旋风。这是一个面向草根的群众文艺赛事,农民占参赛选手的50%,其中近半数表演的是瑶族传统歌舞。昭平县富罗镇瑶山村距离县城90多公里,十几位过山瑶村民们骑摩托车赶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再搭班车到县城。他们穿着节日盛装往台上一站,整个舞台如红云漫卷,又像火把满天,洋溢着自然的力量与美,城里人看得近乎“窒息”。

老一辈压在箱底的五色衣,在阳光下重现着霞光一般的色彩。打工的年青人节假日回到村里,随着长者一起舞狮舞龙,情不自禁穿起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服装。他们结伴找到李素芳的小店,报上自己村镇的名字,或者步头,或者凤溪,或者大井,或者里松。“那些时尚衣服好看归好看,但没有味道。还是戴起自己的头饰,穿上自己的五色衣,最漂亮,最自信。”李素芳说。

李素芳的手艺来自于母亲李小莲。李小莲是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的西山瑶,属过山瑶的一个支系。李小莲从12岁开始就跟着族里的女性长辈学习刺绣,18岁就能整套出售自己缝制的瑶族服饰。2012年,她获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妙手巧心,李素芳不仅跟着学,成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更带动家人将瑶族服饰作为产业来传承发展。

李素芳的爱人是壮族,弟媳是汉族。这个多民族家庭中的年轻人有见识有胆量,开起了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民族服饰家庭作坊。随着市场不断扩大,作坊开了一家又一家。2012年,第三家店面又开业了。不久前,3个店面统一由贺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定为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

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基地与200多位绣娘建立了合作关系,绣娘年龄最大的82岁。2012年,仅仅是李素芳的黄石工作室就生产瑶族刺绣2000多块,加工瑶族传统服饰约300套,以及1000余件瑶族布艺手工艺品。

自2010年开始,贺州市八步区在几所民族中学开设瑶绣传习班,李素芳是教员之一,每周教授两节课。小店布案下的大箩筐里,全都是学生们的刺绣作业。一块块看过去,卡通笑脸、太阳、红心……“不管学生绣什么,都鼓励。先培养他们的兴趣,再慢慢带入门。”李素芳说。

今年6月9日,李素芳调教的步头中学学生赵成龙,参加了“文化遗产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贺州织绣主题展示活动。这个14岁的清秀男孩头戴包锦,身着五彩滚边对襟短衣,在媒体“长枪短炮”聚焦下,一脸淡定,不疾不徐,飞针走线,斑斓渐起。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入户率在贺州的瑶胞当中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李素芳估计,从10户曾经只有一套,已经提高到10户拥有六七套。黄洞乡、步头镇等瑶族乡镇,基本达到了一户一套。

“近一两年,重新穿回民族服装办婚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瑶族多在秋季办结婚典礼,经过大半年的备料、加工,年初向李素芳预订的三四十套瑶服盛装已经相继取走。

新人们将婚礼光碟送给李素芳。随手拿出一张放进电脑,影像伴着唢呐同时放送。送亲、迎亲的队伍,往来宴席的亲朋好友,隆重登场的新郎新娘,绚丽服饰目不暇接,整个婚礼如同荡漾团团五彩云霞。瑶胞们向李素芳道谢,有了传统盛装,“拜堂”仪式才真正显得隆重而富有意义。

几年前结婚时没有穿瑶服,则成了李素芳心上一处淡淡的“伤”。为了弥补这份失意,李素芳为自己和爱人亲手缝制了好几套瑶服,却陆续被各地博物馆收走。“根本留不下来,谁来了都想要”,虽然遗憾,却透着骄傲。

穿起瑶服的同胞越来越多,李素芳“压力”不小,“瑶族有好多支系,服饰也不相同。村村不相同,寨寨有特色。我要经常去各处采风,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墙上有一幅照片。照片上的老人身着瑶族服饰,脸上的皱纹印刻着岁月的沧桑。这是李素芳进山采风时拍摄的。每每做工累了,李素芳就会抬头看看老人。火红帽沿下的那双眼睛,浸润着沉静、虔敬的人生。低头再拿起针线,李素芳的内心便如春雨淋过稻田,温暖,充实。

新闻推荐

昭平九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本报昭平讯民生优先正在成为昭平县财政支出的风向标。来自该县财政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县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7.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财政支出的九成投向了民生领域。今年以来,面对经济...

昭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