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尊重自然,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昭平县“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系列报道之二

贺州日报 2013-09-24 08:42 大字

□本报记者汪永虎

通讯员刘飞李浩刘玲

曾几何时,桂江边那高耸入云冒着浓烟、飘着臭味犹似“毒瘤”的大烟囱成了污染的代名词。如今,在昭平纸厂拆除现场,大烟囱倒下了,这颗“毒瘤”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其实,这仅仅是昭平县整治环境、保护生态有力措施的一个小小片段。森林覆盖率高达84.2%的昭平,是广西“最绿之县”。学会尊重自然,化生态优势为雄厚的“绿色本钱”,给这个生态大县送上了一个“绿色崛起”梦。

精心打造生态空间“水陆空”

昭平县坚持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程,努力构建开发有序、供需平衡、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格局,精心打造“水陆空”全方位的生态环境。

做好“水”文章,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也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近期,昭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安全排查整治活动,重拳出击,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有效遏制非法采矿淘沙对江河水源的污染,确保居民饮水安全,用水放心。该县紧紧围绕“生态”二字强化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目前,昭平县辖区内地表水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的比例达100%,跨行政区河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江河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级以上。

打造“陆”空间,陆地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走进昭平,一片片翠绿迎面扑来。来到昭平镇龙坪村大洲屯,美丽的荷塘、蜿蜒的溪流、清洁的田园、宜居的村庄,让人羡慕。村中小公园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或小憩、或闲聊、或读报、或下棋,一派恬静悠然的景象。该县以改善环境为目标,推进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实施“绿满八桂”工程,大力推进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村屯绿化和山上绿化。今年上半年完成山上造林7.39万亩,通道绿化20公里,村屯绿化50个,义务植树150万株,“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赠送珍贵树苗55万株。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措施,完成珠防林工程人工造林5000亩;石漠化治理工程人工造林447亩,封山育林3682.5亩,植被管护16446亩;完成油茶造林2000亩。2013年,该县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0.32万亩,其中国家级75.19万亩,自治区级15.12万亩。在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基础之上,该县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西部生态文明试点县,扎实推进省级七冲自然保护区晋级申报工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增加筹码。目前,全县有42个村晋级为市级生态村,“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等国家级名片纷纷落户昭平。

维护“空”质量,空气干净清新,人民群众才能生活得更加舒适。在进入昭平县城的一个路口边,巨大的宣传牌赫然写着“昭平的空气都是甜的”,这让人不禁好奇什么样的条件滋养了这微甜的空气。沿着公路一直往县城走,一边青山郁郁葱葱,一边江水碧波粼粼。昭平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2%,同时拥有清澈秀丽的桂江等河流,水源涵养好,空气湿度适宜,气候温度适中。近年来,昭平县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重点打击污染空气行为,严格控制企业超标排污,切实打造空气净化的生态空间,为昭平的清新空气罩上了一个“安全玻璃罩”。昭平县还把“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昭平”活动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清洁活动,营造生态文明新风,打造清洁生态村庄、庭院,扮靓县城、镇村环境。

全力强化绿色发展“前中后”

绿色生态是昭平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昭平县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牢牢把握生态主旋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并且将生态概念植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

做好产业发展“前”的生态规划,为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该县立足长远,兼顾大局,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导向,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同时,加强生态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大力引进生态环保型、高效集约型项目。尤其是结合昭平实际,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决抵制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驻昭平。

严格落实产业发展“中”的生态概念。昭平县在实施“2536”发展思路中,牢牢锁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主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绿化同行、经济与生态齐驱的原则,集约集群新型林产工业,做精做优特色农业,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坚持走一条“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以潮江工业园、金牛坪林产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林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不断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昭平县有茶园17万亩,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就有11.2万亩,比例高达七成;去年全县干茶产量7000多吨,总产值近8亿元;全县茶叶产业直接从业人数约8万人,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1550元。在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后,“昭平银杉茶”又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立足生态资源,昭平县的生态旅游产业也日益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0.26万人次,相当于当地人口近4倍,同比增长44%;实现旅游收入15.1亿元,人均3700多元,同比增长65.9%。

有效挖掘和利用产业发展“后”带来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而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亦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昭平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以古镇文化、茶文化、长寿文化等为特色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之气已蔚然成风。昭平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培育绿色消费为目标,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坚持以昭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加强挖掘、保护和传承,突出原真性、地域性和独特性,促进有昭平特色的生态文化大繁荣。

新闻推荐

打响生态品牌提升旅游吸引力 ——昭平县“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汪永虎通讯员刘飞何明龙洁珍“山环水绕是故乡,明清砖瓦巧梳妆,一条石板街穿越岁月时光,一座古戏台演绎历史沧桑……”这是广西著名歌手方妮在广西(昭平)茶...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