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通民易富 出城如串门

贺州日报 2012-10-17 09:01 大字

□本报记者毛姗姗

“2009年的时候,从村里步行到市区,至少需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现在路修好了,每天有三趟班车,40分钟就可以到,多方便啊!”说起村村通给浩洞群众带来的变化,浩洞村党支部书记汤善如眉飞色舞。

浩洞村是平桂管理区黄田镇的一个比较偏僻的乡村,全村共有508户,近3000人口。为了亲身感受村民出行的方便,近日,记者坐在通往浩洞的班车上前行,窗外掠过的是葱绿的稻田。路上,一辆辆拉着铁矿、木材、石沙的大货车不断地开往城区。

浩洞村交通的变化,是贺州市农民出行条件改善的缩影。近10年来,贺州市农村公路掀起建设热潮。据市交通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66个乡镇(街道)中,有21个乡镇通了四级路,29个乡镇通二级路、16个乡镇通三级路,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94.05%行政村通了公路,在全区处于领先水平。

“要想富,先通路”,规模日渐庞大的农村公路,不仅是嫁接乡镇和城区的桥梁,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条引领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幸福路”。

农村公路通车后,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八步区仁义镇共和村村级道路共7.7公里,目前水泥路2.3公里,村民廖先生说,在没有修路之前,通往农田的路又窄又烂,打完谷子要用肩膀一包包背回家,出门卖粮、卖菜只能用扁担挑,十分辛苦。现在直接用拖拉机走水泥路运出城里卖,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同样,在昭平县,走马乡利济村的特产茶叶、八角、桉树,也因为道路的顺畅卖上了好价钱。“以前别人上门收购,价格压得很低,现在自己运出城,价格翻了好几倍。”村民莫云安笑呵呵地说道。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汤善如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他说,1980年代村里只有12辆摩托车,现在已经超过500辆,小汽车也有了20多辆。

农村公路的建设是民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农民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其中。为了让自己的村寨能通上水泥路,他们热情高涨,积极配合。黄田镇的分管领导告诉记者,浩洞村在修水泥路的时候,农民自愿集资的款项就达45万元。

这是由于政府的大量投入,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贺州市的农村交通才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就。以今年为例,只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贺州市的第一批农村通建制村水泥路在建项目就达到了19个,建设里程169.6公里,总投资7121万元。截至6月中旬,这19个第一批通建制村水泥路项目已开工11个,已完工项目4个,共完成建设里程25.5公里。公路的发展,带动了客运市场的火爆。目前,贺州市现已建立54个农村客运站,全市乡镇农村客运站覆盖率达94.9%,成为首个85%以上乡镇建有农村客运站的地级市。

新闻推荐

实施创新计划促进经济发展 自治区检查组肯定贺州市第五轮创新计划实施情况

本报讯(记者曾志)11月14至15日,自治区2012年度第五轮创新计划实施情况检查组到贺州市检查。副市长黄志光陪同检查并参加汇报会。2011年以来,贺州市通过实施七大科技工程,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昭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昭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