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市台的“走转改”报道如何捉“活鱼”

贺州日报 2017-07-19 11:58 大字

□蔡京京

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中展开,切实改变了以往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较为陈旧、会议新闻占据较大篇幅的局面,画面形象为之焕然,受众耳目一新。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比,部分地市台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地市台,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疲于应付领导活动这一“规定动作”,造成了“走转改”报道流于形式,打着“走转改”栏目的旗号、节目很多,报道量也很大,但能让人记住的报道少,叫得响的专栏少,报道也没有新意。地市台在做“走转改”报道时如何捕捉“活鱼”,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项。

一、思想上高度认识“走转改”的重要性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好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比,离基层更近的地市台在开展“走转改”中更应树立“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的意识。长期以来,地市台在宣传报道中存在定位不准、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一些记者热衷于“拉广告、泡会议”“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被淡化了,“贵族气”“脂粉气”“市侩气”浓厚的报道时常冒出来。人在基层,不识基层,或者身在基层,心在上层,时政新闻往往是“文山会海”堆积。这样的新闻老百姓不爱看,戏称地市台新闻是为领导“量身打造”,播出的新闻只有领导收看和被采访者收看,与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原则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一些本该有的“活鱼”捉不到了,新闻的真实更谈不上。

作为地市台的一线采访人员深入实际、拜人民群众为师的要求一点也不能放松。新闻从实践中来,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只有在采访、报道内容上找准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报道对象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位置,才能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二、充分认识“走转改”是地市台迎来新发展的良机

当前,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危机中寻求发展,成为各地市台要面临的一大课题。“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地市台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通过走进基层改变观念、提高一线人员的基本素质,走出一条生存发展的新路是完全可能的。

为此,地市台的电视节目,从策划定位到报道角度、从内容编排到播放形式,都要从当地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和收视习惯出发,制作出对口味、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因为普通百姓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当地的事、身边的事、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的事,或者与身边、当地太远的事,一般是不太关心和喜欢的。时政新闻中的会议新闻多为工作部署、领导讲话,对群众最关心的“三农”问题和民生工作却很少涉及,即使有报道也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既不接触热点、焦点问题,也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疾苦和呼声。上述做法,市场很小难以发展,更起不到舆论引导作用。地市台要发展,就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普通百姓着想,把自己打造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电视台。而“走转改”则为打造“本土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因为“走转改”报道几乎都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写百姓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实际困难,因此观众爱看。通常报道的主角是一个或几个普通人,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观众,把复杂的问题具象化、情节化,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一改过去那种单纯把文件、会议作为新闻来源的报道方式,化抽象的理论、政策为百姓生活的实际,使新闻更加鲜活生动地跃然电视荧屏上。只有把新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写出美文、赢得民心,地市台的“地利”才能转化成“人和”,转化成收视率。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走转改”“活水”不断

“走转改”绝不是新闻记者到基层装装样子,写一篇“到此一游”式的报道。而是要体验生活,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地市台如何防止“走转改”流于形式走过场,让“走转改”新闻报道出彩,“源头活水”不断,打造“本土化”品牌,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确保让群众成为画面的主角,让草根成为报道的主人公,让普通百姓成为荧屏的主角。

首先,要明确定位和思路,在思想观念上坚持基层路线。明确“地方节目为地方、地方节目为群众”的原则,围绕新闻怎样好看、怎样吸引群众这一目标,深入分析当地观众的接受习惯,调动一切手段把新闻做得更精彩、更生动。转变几种错误观念:一是“重时政新闻,轻民生新闻”,将会议报道、政治宣传作为新闻节目的绝对重点;二是“上级台怎么播,我们就怎么播”,在内容、形式上刻意模仿央视、省台,亦步亦趋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邯郸学步的不良后果;三是“新闻就是宣传,宣传才是新闻”,用宣讲的方式进行播报,以灌输的方式劝说观众接受某一观点,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结合各地市台自身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遵循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接受心理,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理论,坚持本土化原则,坚持以民为本,创新采编播报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节目。

其次,在节目编排上巧做文章,形态上打造亲民风格和新闻本土化。编排节目中,一是改革会议报道方式,力争精简会议,留足时间给“走转改”新闻报道,确保基层稿件占到五分之一以上的比重。会议新闻要从百姓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入手,引出会议主题,继而介绍会议情况、传达精神,进一步减少和淡化领导讲话篇幅,增加现场采访报道,添加相关画面,加强会议的追踪报道、深入报道和系列报道。二是改进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播报风格,主持人可采取亲和平易的播报语气和串词,适度做到家常化播报、互动式播报。出镜记者应以亲切的语气引入话题,讲解背景,使观众身临其境。三是综合采用多种报道形式,增强现场感和时效性,采用群众熟悉的微博、图片、短信等方式,让信息通过更多报道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千家万户,达到多样化、系列化、人性化的传播效果。四是强化服务功能,做百姓的真心朋友,电视媒体不仅是党的喉舌,也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可以给他们提供重要信息,可以维护他们合法权益,还可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这是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必将对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公信力以及打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加强“走转改”的策划报道。许多地市台“走转改”活动即没有策划,也没有创新,而是直接由宣传部门安排,很容易造成记者“一窝蜂”地进村入户,采访也是“一阵风”。在规范日常报道的同时,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策划一些下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鼓励记者深入下去,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的报道。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沉下去”、“勤跑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能采写出群众喜爱的“鲜活”新闻。“走转改”不仅可以锻炼、造就和培养真正关注社会、关切民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胆识的名记者、名主持人,还让地市台在发展中迎来新的契机。只有不图虚、不玩花,以常态化的“走转改”,把根须扎进民众心怀,把触角深入社会土壤,才能“走”出地市台期待突围的窘境,扭“转”竞争的艰难困局、“改”善栏目、频道的品质和影响力。(作者单位:贺州电视台)

新闻推荐

创新形式 优化结构 平桂区拓展扶贫产业发展载体

平桂讯今年以来,平桂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一目标,大力创新和拓展扶贫产业发展载体,加快精准脱贫致富步伐。该区广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打造贺州市昊盛农机专...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