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红薯带动扶贫大产业

贺州日报 2017-07-06 09:21 大字

□本报记者何雪

7月3日上午10点半,头戴工作帽、身穿围裙的黄双伟不停穿梭在工厂里,搬运红薯、为削好皮的红薯称重、记账、核算。尽管满头大汗,脚上穿的蓝色布鞋也早已被水打湿,但他却毫不在意,“别看这红薯不起眼,要想过上好日子,全都靠它了。”

黄双伟所在的八步区莲塘镇白花村是“十三五”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5251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4004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就有1120人。村里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5亩,村民大多靠种植农作物为生。近几年来,白花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一步步减弱。全村200多亩冬菜,好的时候,平均价格每斤仅1.5元,遇上市场波动,村民甚至会倒贴。

“去年种了一亩莴笋,每斤才3、4毛钱,刨去肥料费,白辛苦了一年。想要出去打工,家里又走不开。”黄双伟的父亲患有肺气肿,需要长期吃药,母亲身体也不好,家中需要人照顾,黄双伟不敢离家太远,只能在家附近找些活干,“换了好几份工作,最高的一个月拿1800元,每天上班10个小时,开电动车到市里来回又要1个小时,很累。”黄双伟也想改变思路做些其他的,但“没有资金也没有门路,不知道做什么好。”

2016年12月,村里成立了“贺州市丰绿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引进“外商+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筹资6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2亩的丰绿农副产品加工厂。厂里主要是对红薯等农产品进行削皮、切割、冷冻、装袋等加工,然后用冷链物流运输出去。

“依靠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厂里拿到了很多订单,现在主要销往北京、福建、上海、台湾等地,主要是用来做甜皮和月饼馅料。”加工厂厂长廖明星介绍,“投产3个多月时,厂里的利润达到了40万元,村里得到分红3万多元。目前,全村93户贫困户,除了因病返贫的,其余72户都在厂里做工,人均年增收30000元。”

不仅村里的收入增多,在厂里工作的黄双伟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现在,我走路5分钟就到厂里,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工资最多的时候有3500元。”他自豪地介绍,进厂工作4个月,自己用攒下的工资“好好享受”了一把:花700元给家里拉了宽带,并在网上购买了一台2298元的智能电视机,“家里总算有点像样的东西了”。

除了在厂里打工,黄双伟还种起了红薯。“我和厂里签了协议,最低价是一块二,要是市场价提高,收购价也会提高,一亩红薯最低可以挣三四千元,一年种两季,收入就更高了,我的日子肯定也会好起来。”

廖明星介绍,加工厂可年产3000吨成品,但按照目前村里的种植规模,原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工厂的需求。为此,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农户种植新品种红薯,并与农户签订保价协议。“食品厂对卫生状况要求高,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无法入厂工作,这部分人可以和其他人一样种红薯,技术要求不高,也不浪费人工,收益也不错。目前,村里已引导农户种植红薯120多亩。”

对于厂里的前景,大家信心满满。廖明星说:“厂里准备扩大规模,通过申请补助,添置一台500吨的冷冻库,并计划用两到三年,创建白花村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把农产品往深加工方向去探索,延长产业链,争取让产业发挥更大的效益,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贴近中心工作 突出民生热点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

本报讯(记者李岸群)7月3日至4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市本级财政...

贺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贺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