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心系民众 敬业奉献 ——记八步区信都镇会灵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蒲瑞德

贺州日报 2012-06-09 09:08 大字

□本报记者曾志

通讯员吴长奎颜瑜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深入群众,心里装着群众。”这是市教育局选派到八步区信都镇会灵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干部蒲瑞德的心里话。身穿一身简朴的衣服,手提一个蓝色帆布袋,脚穿一双解放鞋,随身携带一个水壶,是蒲瑞德在会灵村老百姓心中留下的印象,群众亲切的叫他“老蒲”。

会灵村地处信都镇北部,该村交通不便,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村民饮水也有困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帮助群众解决一些难题,蒲瑞德下村两个多月来,把村里需要解决的问题牢记心里,一件一件设法解决。今年4月初,为改善会灵村小学的校容校貌,改善办公条件。老蒲充分利用自己人缘关系和村委干部共同努力,为信都镇会灵小学争取了8万多元的义务建设款用于教育基础建设,使昔日破旧的校园围墙、厨房、宣传栏、烧水房等得以维修,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随后,老蒲又在积极筹备资金,维修村委办公室,设法帮助村委解决办公用水问题和改厕问题。

会灵村上洞冲路段长年泥泞,特别是雨天,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4月下旬,老蒲看到这样的情况急在心里。为解决该村村民行路难问题,老蒲下雨天撑着伞也要去调查路面情况,太阳大背着水壶也要走村进户。他说:“群众反映行路难,我要融入他们、体会他们的难处,就要切身去体会怎么个行路难法。如果我坐在小车里,哪会有群众来找我说话办事啊!”经过老蒲积极向上级汇报工作,向镇政府沟通解决道路问题,终于得到了上级审批,为该村上洞冲路段1.5公里硬化水泥路争取了50多万元建设款,确保了这一新农村道路建设得以顺利建设。(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笔者问老蒲:“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深入基层?”他说:“进村深入走访民情,对群众的问题了解得仔细,才能听到民声、访到民情”。村民们对老蒲的工作作风赞不绝口。

6月初,为了把村民的饮水难题解决好,老蒲几乎天天跑,跑了八步区移民局等单位,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说到老蒲,村民无不竖起拇指说“老蒲的‘跑功\’了得啊!看着他那双磨穿底的解放鞋,我们心疼啊!真是难为他啦!”经过努力,目前,该项目与八步区移民局初步达成协议,在村里建一个大型的人饮蓄水池,把水引到村民家里,以彻底解决村民的生活饮水难题。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老蒲发挥自己优势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定期组织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及家长收看教育方面的内容,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同时为党员干部及群众提供政策法规,教育大纲、教学题材、市场信息等学习资源,帮助党员干部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村民科学致富水平。

老蒲还千方百计寻求后援单位贺州市教育局的支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包路生率领调研组到该村对基层党建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亲率会灵村干部和老蒲赴蒙山县北流村考察学习种桑养蚕业,希望结合会灵村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把蒙山县的养蚕业引进到会灵村作为村里的一个经济产业,促进会灵村在农业经济方面的发展。

“老蒲是个好同志啊!为我们会灵村干了好多实事,我们感谢他啊!”这是会灵村村支部书记潘济忠在采访中说的话。目前,蒲瑞德正在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加快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步伐;协助村干部做好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文化、思想教育活动;加快村级卫生室等惠民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努力把会灵村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规划有序,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闻推荐

全民共“创森”人人齐“享绿”

□本报记者汪永虎在炎炎夏日里,有一片绿荫,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广场公园,树荫底下吹拉弹唱的老人多了;贺江两岸,穿梭在林荫之间晨跑锻炼的人多了;公路两旁,乔灌花草结合的立体绿化景观带...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