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肇庆“大旺传奇”探秘

贺州日报 2012-03-05 09:14 大字

开栏的话

去年底,自治区与广东省成功签订了《“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广合作随之启动。今年春,贺州市与肇庆佛山两市分别签署了《肇庆市——贺州市友好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和《佛山——贺州友好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学习广东、对接广东已成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贺州市报纸、电台、电视台三家新闻媒体组成采访团,奔赴广东各地一线采访,近距离聆听南粤发展潮声,探取“广东经验”。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向东看向东学向东靠——贺州新闻媒体广东行”专栏,陆续推出采访团在广东的所见所闻所感,敬请读者留意。

□本报记者黄锦维

2011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47.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8.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57.2倍。这就是2002年才挂牌成立的肇庆市国家高新区给出的一组惊人的数据。

十年前,肇庆高新区所在的大旺还仅仅是一片国有农场,如今已经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其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好,被舆论评价为一个再现“深圳速度”的“大旺传奇”。

肇庆高新区如何实现高速崛起?2月27日,记者随“贺州新闻媒体广东行”采访团深入肇庆高新区,耳闻目睹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吸聚全球的强力政策扶持,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亲身领略其立足全国、放眼天下的发展大气魄,终于找到了答案。

优势大旺

宽阔的公路、整齐的绿化、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驱车驶入大旺,已经很难想象十年前农场遍地甘蔗林的风光了。

2011年,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达3.11亿美元,占肇庆市总量的1/3,连续5年在广东省6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优良的发展条件和创新的招商举措令大旺成为承接珠三角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天然良港。

园区位于珠三角中心,与佛山市三水区一河之隔,属广佛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到广州白云机场仅需30分钟车程,陆路、水路到香港、澳门仅两个多小时。在建的二广高速公路、珠外环高速公路和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等多条主干道在此交汇,水路运输通过北江和西江航道线通达世界各地,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式、多元化的黄金交通网络。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全为国有土地,不需向农民征用。建设了覆盖全区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园区数字化,为投资者提供超宽带、大容量的高效信息服务,使入驻企业与世界各地实现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地下管线全部提前铺设完毕。(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广东省“双转移”(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为肇庆市的后天努力指定了正确方向。

肇庆市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把按产业配套引进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围绕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突出引“凤凰”,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2002年至今,肇庆高新区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600多家,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和美国、加拿大、韩国等1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区年生产总值达5000亿元。

科技大旺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肇庆高新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科技大旺”。在项目准入上严格把关,围绕主导产业,吸引产业链中的高端企业进驻,着重引进创税型、科技型、规模型、生态型好项目,不断提高入园企业素质。以总投资达50亿元的中国国电集团热电联产项目为例,该工程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等离子助燃和脱硫等技术,建成后将实现灰、渣、气零排放,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有力地促进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

肇庆高新区注重实现“双提升”,生产轮胎的广东骏鸿实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几年前,该公司原在佛山主要业务是轮胎翻新和轮胎贸易,厂区也只有区区30亩。如今,公司旗下已有两大自主品牌,技术实力也已经上了几个台阶。

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是帮助企业进行空间布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给转移的企业提供一个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优良平台,这是肇庆高新区上下的一大共识。

据统计,该区九成以上的转移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实现了质和量的“蜕变”。2009年,该区依托企业先后组建了国家级工程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并且相继建成了创业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另外,该区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前沿性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南亚铝材、新中亚铝材、大华农禽流感疫苗、新迪轮胎等分别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产业竞争力明显加强。

战略大旺

可以说,大旺传奇的缔造得益于“双转移”,从之前自发主动地承接珠三角乃至国际性产业转移以及之后大力推进的“双转移”战略。

记者发现,肇庆高新区从起步到现在,一直都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高新区的招商引资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肇庆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到2004年是粗放式、低层次和较零散的自发过程。鉴于此,时任肇庆市委书记林雄提出整个肇庆必须“向东看,往东赶,尽快融入珠三角,主动接受珠三角产业辐射和转移”。2005年到2008年是自觉把握产业转移规律和产业规划的过程,这一阶段之前的2004年底,广东省宣布肇庆高新区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给予完善园区发展规划、落实园区建设用地、加快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电力设施建设、加大口岸整合和改革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六条政策,成为大旺加快发展的基石。2008年广东省委提出“双转移”战略后,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发挥行政力量的有效引导则令大旺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进程大幅加快,高新区有效运用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第三个阶段,尤其今年以来,无论是引进项目的规模、质量,还是今后的产出效益都比以前上了两到三个台阶,今年合同利用外资是前几年同时期的3倍多,高新区引进了一批投资超20个亿的项目,都是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现在,肇庆高新区把目光瞄准了打造“国家的大旺”、“世界的大旺”,相继出台了《报建综合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零收费”政策》,支撑发展战略。

记者感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旺的优势无法比拟,大旺的速度可望不可及。我们不该奢望“大旺传奇”在贺州重演,不能刻意谋求复制“大旺模式”。但是,透过肇庆高新区的跨越发展轨道,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一是借好东部产业转移东风。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通过产业转移,可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通过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可以利用别的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可以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大旺短短10年来的巨变不仅成就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梦想,也恰恰印证了产业梯度转移的铁律。从肇庆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大旺传奇”的发端便在于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二是传好接力棒。从华侨小农场到国家级高新区,大旺走过了10年的艰辛历程。10年间,肇庆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扶持园区做大做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每一届新领导班子都自觉从上届手中接过接力棒,主动添砖加瓦,从不中断。有些优势是先天的,有些优势要靠后天努力去积累。别看高新区现在仍略显荒芜,但在方圆98公里的地下,管线、管道已全部提前埋好,如果不是几届领导都怀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去接力建设,绝难办到。

新闻推荐

主动“跑部”争支持开拓“新域”促发展 ——彭晓春率贺州市工作组赴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加强工作项目对接纪实

□本报特派记者黎志宇为进一步争取国家部委对贺州的支持,加强贺州市与央属企业的产业合作,主动寻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推动贺州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2月27日至3月1日,贺州...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