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伍军人侯兴福的幸福人生

贺州日报 2011-08-09 09:25 大字

□本报记者黄锦维实习生邓清曌

在侯兴福的身上,似乎每一个毛孔都能散发出“幸福感”:幸福的面容、幸福的笑声,就连名字里也有“幸福”(兴福)两字。侯兴福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幸福感,是因为他拥有让他无比幸福的创业故事。

创业初期,收入比镇长多40倍

侯兴福是八步区贺街镇河西村人,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棉胎加工工人,家境颇好。1973年,侯兴福初中毕业后到广西东兴边防部队参军。军营里训练虽艰苦,但吃穿无忧,侯兴福很知足,也很幸福。他尊敬领导如父母,融洽战友如兄弟,一晃就是四年。

1977年6月,侯兴福退伍回家,靠着父亲传授的打棉胎手艺,开始了幸福创业。

刚开始,侯兴福只是和父亲一样为乡镇供销社加工棉胎。1984年,侯兴福办理了工商执照,开办了当地第一家棉胎加工店——幸福棉胎加工店,加入到下海经商的个体户队伍中来。

幸福棉胎加工店由侯兴福夫妻俩自己经营管理,另外还聘请了两个小学徒,侯兴福夫妇与学徒一起每天为加工忙碌着。虽然只是一个小作坊,尽管条件不尽如人意,侯兴福回想起这一幕时仍然颇感幸福:一年能完成400床棉胎的加工量,一个月的销售收入不下4000元。当时的书记镇长的月工资不过54元,而侯兴福的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

把幸福“辐射”开来

1991年,侯兴福的棉胎加工店越发的红火起来,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侯兴福将加工店正式更名为“广西贺州市幸福棉胎制品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工人数量增加到11人,开始了流水线作业。棉胎加工是一项技术活,幸福棉胎厂也就成为了工人学习和积累技术的地方,很多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到了别的工厂,都能成为技术骨干。工人简丽华在幸福棉胎厂工作了几年之后,织布纺纱的工作已是驾轻就熟,经朋友介绍到了广东的大工厂工作后,工资一下就提升到1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侯兴福视员工为兄弟姐妹,不仅在工资待遇上比其他同类工厂给高一截,还经常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员工。2002年,工人林道荫家里建房子,资金周转不过来,相当着急。侯兴福知道后便为林道荫预支了一年的工资,为林道荫解了燃眉之急。侯兴福每年都给困难员工提供借款,只要工人们及时反映困难,他都能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

对待员工,侯兴福“奖多罚少”,即便工人做错了,也是批评教育为主。有一次,一位工人不慎弄坏了一台机器,造成损失8000元。侯兴福只是象征性地扣了工人200元,待其将功补过后又“奖”回给他。每年,侯兴福都会安排2万元资金奖励职工。如此福利和照顾,使得侯兴福亲和的形象在厂里深入人心,工人们干起活来也特别来劲。

让“幸福事业”继续下去

如今,幸福棉胎厂的“贺佳”牌纺织加工品已经不仅仅是棉胎加工,产品范围还扩大到了纺织配套产品,被褥、棉麻毛初加工产品不仅在两广畅销,还远销各地,不仅打响了贺州本地企业的新品牌,还向全国人民输送着“幸福”的产品。侯兴福在闲暇之余还开办了幸福宾馆、幸福娱乐城和幸福家具商场,事业蒸蒸日上。

与侯兴福为邻,也是幸福的。“作为一个公民,首先要遵纪守法,勤劳创业,不给社会增加负担,与邻里处好关系,和为贵!”侯兴福的人生理念很淳朴,与世无仇,与人无争。每年,侯兴福为社会上缴税款3万元,捐资3万元用于当地的慈善及公益事业。

今年“八一”前夕,侯兴福被评为贺州市优秀退伍军人。回顾起大半辈子的创业生涯,已59岁的侯兴福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退休之前,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创业理念交给儿女,让“幸福事业”继续下去。

新闻推荐

贺州讯近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诗浦到八步区对基层党

贺州讯近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诗浦到八步区对基层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开展专题调研时要求,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的开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扎实整改,...

贺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贺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