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潇贺古道
店铺林立的岔山村。
罗劲松文\图
在桂东北都庞岭、萌渚岭之间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条由青石板、鹅卵石铺设的道路在山川、密林间蜿蜒延伸,北接湖南潇水,南连广西贺州。这,就是开辟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进入岭南的“新道”。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如今,“新道”已成“古道”。沿古道一路走来,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诸多令人惊喜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亮点,依然能感触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进取精神。
1岔山由湘入桂第一村
一条由鹅卵石、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在树林、山坡与河岸间时隐时现,蜿蜒延伸。
冬春之交,乍暖还寒。前往贺州考察传统村落文化生存状态的我,冒着蒙蒙细雨行走在斗折蛇行的潇贺古道上。临近湘、桂交界地带时,眼前突然幻化出这样一幅情景——
由湖南上甘棠村出发的马帮商队,一路翻山越岭,人呼马嘶。待到黄昏时节,领路之人远远望见那座山顶分为两岔的石峰,便兴奋地为身后疲惫不堪的同伴鼓劲:“快走啊,前面就到广西富川地界了!”
耸立在省界上的这座石峰,以形定名,就叫岔山。岔山脚下,静静卧着的那座村庄,因山得名,就叫岔山村。
来到村口,只见一条浸润在雨水里的青石板街闪放亮光,似一股清泉在老屋间穿流而过。
村口,一位开油茶店的妇女指着石板街对我笑道:“如果三年前来,你看到的就是一条臭烘烘的‘牛屎街’。碰到这样的下雨天,街上屎尿横流,简直没有地方落脚。”
资料显示,三年前的岔山村以贫困闻名,靠天种地的220多户农户,有近半数顶着贫困户的“帽子”。
将改变岔山村贫困面貌诉诸具体行动的,是村里两位党支部书记。
2014年,外出搞农产品销售的杨志魁在相关部门和亲友鼓励下回到岔山,担任党支部书记。
起初,面对这位在外面做生意、年收入高达数十万元的“富翁”书记,村民们普遍投以怀疑的目光——他能在岔山待多久?他会真心帮助我们脱贫吗?
为表明心志,杨志魁为自己立下规矩:不做生意不收货,一心一意把村里工作做好。
2015年10月,杨志魁迎来志同道合者。广西税务部门一位叫夏苏荣的经济学博士受委派到岔山村任第一书记。
当熟读经济学的夏苏荣踩着牛屎走上这条青石板街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想,作为经济学博士的他,一定会联想到当年潇贺古道的繁华,也一定会感叹时代变迁、岁月无情,将曾经富甲一方的商道驿站化为如今的穷乡僻壤。
好在,虽然牛屎满街,但青石板的美丽纹路还在;虽然房屋残破,但老商铺的古朴韵味犹存。
两位书记糅合历史与现实,提出一条利用潇贺古道地理优势打造农家乐旅游点,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的致富思路。
岔山村虽然地处偏僻,但它独特的地理优势也十分明显:这里是潇贺古道“由湘入桂第一村”,与著名的“状元村”秀水村隔山相望。
于是,全村总动员!开路,清扫牛屎,修复破败老屋,兴修水利设施……
杨志魁的妻子在丈夫鼓动下带着村里六户贫困户率先开起油茶店,以岔山人最拿手的油茶和梭子粑粑吸引游客。政府部门也出手相助:投资14万元,把岔山村打造为全县第一个免费WiFi覆盖村落。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效果果然神奇,岔山村的名声很快传扬开来。游客接踵而至,油茶、粑粑供不应求。众村民闻风而动,街边一栋栋昔日用来堆柴草、圈水牛的老商铺涅槃重生,纷纷化身为油茶店、凉粉铺、农家乐餐馆……
流连于岔山的古韵与温馨,我在老街与商铺间漫步徜徉,经过“步步高油茶馆”时,店主何桂金从窗台探出头来,憨厚地笑道:“进来坐坐,喝碗油茶暖暖身子。”
我欣然入店,观看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照片,发觉这位瑶家女子还真不简单!她做的梭子粑粑获得了“贺州十大金牌长寿美食”称号。曾经因贫困而灰头土脸的她,如今成了制作岔山美食的“五朵金花”之一。
历史,总是这样变幻无穷。沧桑岁月,让繁华的“新道”变成没落的“古道”;岁月沧桑,让富裕的商道驿站变成寂静的穷乡僻壤。
然而,只要创业的精神得以传承,只要复兴的梦想没有放弃——幸福,就一定会再度降临!
2凤溪彩凤起舞成网红
背靠都庞岭北卡顶,头枕观音山,与山间清澈溪流相伴的凤溪,是潇贺古道上一座临近县城的古村寨。当年,马帮商队风尘仆仆抵达凤溪时,行商、旅客们自会长舒一口气。因为,富川城已经遥遥在望了!
在村口,与年过六旬的陈永楣相遇。出生于凤溪的陈永楣,原本是村里一位民办小学教师。由于他从小爱唱山歌、彩调,拉得一手好二胡,又热心于挖掘、整理凤溪历史文化资料,便被推举为村里戏剧团团长。
指着绕村而过的清澈溪流,陈永楣告诉我:这条溪就叫凤溪。因溪得名的凤溪村,是一座典型的瑶族聚居村落,全村2500多人中瑶族占到90%。
瑶家人擅长建造风雨桥。凤溪村村头溪流上,便横跨着一座由石拱、桥廊、桥亭组合而成的风雨桥。陈永楣抚摸着桥廊间的陈年木柱感慨道:这座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距今已经有410多年历史了。起初叫“横街凉桥”,后来又依“丹凤朝阳”意韵,取名朝阳桥。
由桥头马头墙拱门登上桥廊,脚下是凤溪涓涓清流,桥旁有古槐浓荫如盖。凭栏而坐,听鸟啼婉转,曲水回唱,其韵味果然如前人在桥上题写的诗句——“倚碧接天,爽气悠然”。
过桥入村,来到村寨中心一片平坦场院,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面山而立。在富川一带,凤溪人以热爱戏曲扬名。早在清嘉庆年间,凤溪就创建了富川第一个戏班。从那时开始,祁剧、桂剧、彩调就在这座戏台上轮番上演,长年不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慕名到富川寻古探幽的游客开始多了起来。陈永楣和乡亲们一合计,决定在凤溪村彩调团的基础上组建戏剧团,把原来逢年过节才举办的文艺演出常态化。戏剧团成员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练、演出,生活节奏虽然紧张,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
剧团名声渐响,剧目自然要不断创新。受桂林阳朔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启发,陈永楣和剧团骨干联手创作了一台全新的剧目——《印象凤溪》,以实景演出形式将凤溪悠远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风情向游客做全方位展示。
2019年春节期间,已经持续上演50多场的《印象凤溪》经过修改、提升,以全新面貌与游客见面,并在当地网站“富川圈”进行直播,当晚点击观看量瞬间飙升到4.41万次。
凤溪,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3富川“明城”花灯高高挂
辞别凤溪,抵达富川县城时,一种“到家”的感觉油然而生。遥想古时,当风尘仆仆的商贾、迁客们仰头面对富川巍峨的城门时,心中那颗飘忽的心,也会在瞬间安定下来吧!
当地人将富川老城称为“古明城”。据专家考证,富川古称“冯乘”,为避战乱县治曾长期设于相邻的钟山县境内。如今的富川县城所在地,原来不过是临水(富江)岸边一座小村寨。随着客商、官差南来北往日益频繁,这座既通陆路又通水路的村寨很快便热闹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盐埠、驿站。
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富江边这个驿站的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远在钟山的县城。于是,县太爷奉命迁址。
由于时间仓促,新县城的城墙只能垒土夯筑,被人笑称为“土城”。到明万历年间,立稳脚跟的富川人改用青砖将城墙护砌起来。清乾隆八年(1743年),觉得青砖城楼还不够安全、气派,又改用大青方石砌筑。
穿过幽暗的古南门拱道,向在城楼边闲聊的几位老人问路时,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老唐热情起身,充当向导,一路详细地为我讲述老城的格局与变迁。
古明城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叫“升平”,南门称“向日”,西门为“泰定”,北门曰“迎恩”。每座城门均以八百多块大青方石构筑,坚固异常。如今,除西门已毁外,其余三座城门基本保存完好。
富川,当为广西保存古城门最多的县城!
城门间以两条十字花街相连,街面随处可见用鹅卵石镶嵌的象征富贵的铜钱图案,象征幸福与光明的太阳图案,以及呈条幅放射状的车轮图案。据说,这是前人为了让后代牢记:祖上当年是乘驿车沿古道迁徙而来,在寻求财富与幸福的旅程中历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踩着街上一个个“铜钱”“车轮”信步走来,每过一百来米,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柱楼阁立于民居之间,造型颇似戏台。一问老唐,才知这叫灯楼,也称神楼。
灯楼的功用在于挂花灯。按当地习俗,每到农历正月初十,街上居民不论贫富,只要家中上一年添了男丁,都要赶在凌晨登上灯楼,挂一盏写有新生儿生辰八字的花灯。谁家花灯漂亮、大气,谁家的脸上就倍增光彩。
旧社会重男轻女,生女儿的家庭没有资格挂花灯。如今移风易俗,女孩家照样理直气壮上灯楼上挂灯。区别在于,男挂龙灯,女挂凤灯。
老唐笑道:“如果正月初十到元宵节期间来富川,你就能看到灯楼上张灯结彩、龙凤呈祥,漂亮极了!”
行至东面“升平门”分手时,听说我此次潇贺古道之行只重点考察了3个点,老唐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古道上底蕴深厚的地方还多得很哩!富川的福溪、油沐、秀水,八步的贺街、客家围屋,昭平的黄姚古镇,都各有各的精彩。有时间,你一定要继续走、继续看啊!”
新闻推荐
本报富川讯疫情当前,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先锋村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做好防控工作。先锋村是广西和湖南两省区交界处的一个...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