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记富川柳家乡下湾村党总支
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唐理文
“我们想引进公司,把资源利用起来,在村里搞乡村旅游。”7月8日,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下湾村,党总支书陈玉山对记者说起他的愿望。
这里依山傍水,建有清一色的白色瑶族民居,还有风雨桥、鼓楼等,就像一座公园。走在村里,不时可见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拍照。
陈玉山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下湾村还是一个“外地媳妇不愿嫁进来”的国定贫困村。“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还有党组织的引领。”陈玉山说。
在村旁边有几个大棚,是下湾村新近引进的铁皮石斛项目。而村后的山林里,有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记者了解到,下湾村铁皮石斛种植采取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野生仿种三大模式,通过示范基地带动,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同时,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土地入股,与公司签订长期土地租赁协议。目前,农户的土地承包费占8%的股份,公司以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入股,占92%的股份。
另外,下湾村还种植脐橙1900亩,套种西瓜500亩,种植粉葛200多亩,建起生态土猪养殖场5个。在党组织带领下,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去年人均纯收入达7716元。
生产发展起来之后,下湾村又致力于打造集民宿、农家乐为一体,瑶族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乡村。
“目前我们有千亩果园可采摘,有生态鱼塘可以垂钓,风雨桥可供人休憩,瑶族鼓楼可举办各种大型活动……”陈玉山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引进经验丰富的旅游公司来合作,让乡村旅游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新闻推荐
本报贺州讯(记者/王万程)元旦,记者驱车行进在207国道,车窗外的贺州,苍莽的原始森林、连绵的人工绿化带、诱人飘香的水果基地,无不展示着这是一方生机勃勃的绿洲。绿,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210万...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