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中共富川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富川瑶族自治县迎来了30周年生日。结合自治县成立3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在富川的实践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今天富川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基本原因。
富川瑶汉杂处,瑶族人口几乎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把握机遇,追赶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预计2013年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自治县成立之初相比,均可实现30倍以上增长。其中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4亿元,财政收入4.17亿元,农业总产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14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13亿元,分别是1983年的69.44倍、58.24倍、50.03倍、566.53倍、727.27倍、58.92倍、33.77倍和42.63倍。近10年来,先后5次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评比进步奖;先后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今年被授予第一批广西循环经济示范县称号。
放眼当下的富川,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喜人景象。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改革开放,两个概念不尽相同,但又有联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着眼点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总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或接近汉族发达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经济,而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政治制度的安排,但仅靠国家扶持显然不够,必须以改革开放为指针,健全活力旺盛的“造血”功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要素由市场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是市场竞争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因而,将二者结合考虑,是必要的可能的。
这种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在于民族地区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计划分配不能调动积极性已为事实所证明。市场以竞争和利益驱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产生更多社会财富,富国富民。只有把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考虑,自主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各项建设获得巨大活力。
从富川的情况看,这种结合有个过程。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国还在拨乱反正,接着是计划与市场主辅之争和姓资姓社的思想交锋。廓清迷雾,统一认识,已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国大环境不能不影响富川。富川自觉实现二者结合是近10年间的事。富川人民在改革开放总方针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阔步走向市场,转眼之间,百业兴旺,财富骤增,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实践说明,实现二者结合就发展进步,人民幸福,否则一切将会被耽搁。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滞后,农业人口居多。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农业、农民既是自治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对象,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厚资源。实现“三农”与市场对接,使更多的劳力资源、土地资源、村社资源为市场所配置,既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市场对接的理性选择,也是加快发展,使多数人受益的最便捷途径。富川实现自身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对接,正是从“三农”方面突破的。
富川毗邻广东,粤港澳大中城市对农副产品有持续大量需求,为进入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年来,自治县决策机关积极引导,各族群众踊跃投入,大力发展柑橙、蔬菜、烤烟、生猪、优质稻等现代农业产业。目前,全县100-50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有633个,年出栏生猪80万头;水果种植面积达44万亩,比2003年增加23.78万亩,总产量4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产量达33.5万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也有增加。农副产品销售不仅覆盖粤港澳,有的品种还远销全国各地和欧美、东南亚市场。千家万户、各族人民从中受益。
这些年来富川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祥和气氛的形成,与全民得利和普遍受益有直接关系。
三、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必须重视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提升发展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发展滞后。自治县成立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富川注重产业升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适时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了“生态立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今年初又提出要以循环经济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协同推进的县域循环发展思路,站到了制高点上。在工业方面,秉承“工业是主导产业,无工不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的理念,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几年更是加大力度,建立了真龙彩印公司,引进了华润火电、华润水泥和华润雪花啤酒等大型工业项目,成功建立了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和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正在衍生健康食品、物流、制药、建材等产业生态循环工业链,大工业框架基本构建,有力推动了全县县域经济发展。仅华润在富川的几家企业今年的总产值预计可达52亿元,可实现税收1.8亿元。
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面,结合土地流转,推广应用“养殖+沼气+种植”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了生态养殖场480多个,同时推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广西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获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牌匾。此外,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最近,又启动建设龟石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大力推进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和瑶乡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优选地建设,立志走出一条山区贫困县绿色崛起腾越发展新路子。
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必须重视社会事业建设,增进人民福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我们现行的办法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财富要在市场竞争中合法取得。市场竞争必定导致贫富差距,而加快发展离不开市场竞争。所以在鼓励致富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将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倾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社会救助项目。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规定的。
富川一贯重视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近年来则更为关切。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制度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先后建成了新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业余体校、摔跤和举重训练馆、标准游泳池和5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组建了县民族医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和12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还进行了特殊教育学校、县第三中学以及两所寄宿制中心校建设,全县12个乡镇全部通了等级公路,137个行政村通达率达100%,水泥路畅达率达98.5%,居全区前列,促进了民族团结、夯实了民族自治基础。
富川的发展是健康的发展。溯其根源就是不忘社会主义本质。在市场化改革中鼓励竞争,承认收入差别,保护个体利益,同时关注多数,扶助弱者,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红利,社会财富愈增加,社会成员愈幸福。
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必须重视积累叠加,接力推进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走市场经济发展之路,需要积累叠加,每一届班子领导只是其中一段的领导者,必须牢牢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理念,一棒接着一棒传、一届接着一届干。任何产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努力推进。因此,富川历届党委政府重视工作的连续性,不刻意推翻或改变上届领导制定的正确思路,积极做好前任已经展开的工作。这些年相继承接推进了循环经济,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生态旅游业服务业各个产业发展。今后10年,富川将围绕“变经济后发为循环先发、变生态优势为生态产业”的工作思路,努力建成自治区乃至国家级的循环产业集聚区、生态经济先行区、美丽乡村示范区、民族文化样板区、社会管理创新区和中国瑶乡生态养生休闲度假优选地。目前,做得红红火火的蔬菜、水果以及烤烟、生猪等特色农业产业,以及近年建设的华润循环工业和风力发电清洁能源等项目,都由多届领导接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工业两大产业也终成气候,预期将有更大发展。事实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自主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积累叠加、接力推进尤显重要。
新闻推荐
本报贺州讯(记者/王万程)贺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目前,该市各活动单位查摆到的需要整改落实的7160个问题中,有6857个问题落实整改,整改率达95%以上,其中3018个问题...
富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