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心齐泰山移 ——富川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团结富川”

贺州日报 2013-11-07 08:40 大字

□本报记者周吉品

通讯员唐理文聂志成

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中国农业百强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来,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一系列荣耀的背后,凝聚了富川各族人民的诸多汗水。

富川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都庞、萌渚两岭余脉之间,居住着瑶、壮、回、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近一半,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5%。近年来,富川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打造中国瑶乡明珠”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进步。

该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结合大多数民族村寨每年都有一、两次节庆活动的实际,该县通过举办打篮球、唱山歌比赛、唱戏以及瑶族盘王节等民俗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宣传推介瑶族文化,深入宣讲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多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同时,全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县建成公路里程达850.6公里,全县12个乡镇已全部通等级公路,全县137个行政村有135个行政村已通公路,通达率为100%,通畅率为98.5%。该县还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实行“两大结对帮扶制度”,即县乡(镇)领导干部帮扶少数民族贫困户、部门和民族企业帮扶少数民族落后村,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十年来,先后为少数民族群众协调解决项目扶持资金8亿多元,受益群众达10万多人。

俗话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按照“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思路,该县积极开展民族工作示范点建设。“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此情长相护,只羡农家不羡仙”。这是广西首届作家节上,一些作家游玩了富川福利镇茅厂屋神仙湖后题写的诗句。的确,茅厂屋的神仙湖碧波荡漾,村里古木参天,有樟园、梨园、橙园、草莓园,让人流连忘返。而在十年前,这个只有约30户的少数民族村寨,只有10户是瓦房,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为了让该村脱贫致富,富川利用有限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2008年至2013年间,相继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福利镇神仙湖社区茅厂屋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并大力发展烤烟种植、黄花梨种植和瘦肉型猪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目前,该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湘桂两省区边界地区往往成了“无人管护区”,常常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的“是非地”,有些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对此,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湖南江永、江华两县共筑省际边界稳定的铜墙铁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报送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在边界各村,由村“两委”班子、调解主任、治保主任担任边界联防联调信息员,一般问题由村和乡镇解决,较大的问题由乡镇及时向县里汇报处理,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

湖南阿妹坐上了瑶家阿哥的大花轿。从此,昔日的“冤家”变成了“亲家”,边界地区从纠纷多发的“是非地”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这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为流传着的一个故事。针对行政区划上分属不同的省(区)管辖,缺乏交流与合作致使边界纠纷时有发生的问题,近十年来,富川县委、政府主动与湖南江华、江永两县沟通对话,共同推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突出重点开展连片共建省际生态文明村板块、共建省际平安边界、共建区域文化走廊、共同整治人口性别比失衡、共建文明旅游景区等,共建活动变成了一个个“民心工程”,促进了省际边界的和谐稳定。

新闻推荐

自我剖析找不足严厉督查促整改 富川瑶族自治县对照检查工作阶段见行动出成效

本报讯(记者覃秋零通讯员周梅清)富川瑶族自治县在开展机关干部履职尽责“回头看”第二阶段活动中,各单位通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自我剖析查找不足,严厉督查整改,确保活动见行动出成效。在...

富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川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