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千条,连接基层第一条 ——富川瑶族自治县开展“民情夜访”纪实

贺州日报 2013-08-02 08:45 大字

□本报记者黄世中

通讯员唐庆友唐理文

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白牛村,只见一栋栋别具一格的小洋楼被小山丘上的绿色果树包围着,一条条整洁干净的小道网状般地从水泥路面的主村道通向家家户户,不是同来的同志介绍,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散发着浓郁瑶族风情的村寨,竟是一个水库移民村。

“别看我们村近年发展这么快,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多。就说脐橙生产发展中遇到的用水困难这一问题吧,村民们就非常的纠结,要不是最近我县开展的“民情夜访”活动,我看我村水利设施建设、脐橙仓库建设的项目也没有这么快得到落实。”白牛村村支书唐旺旗说。

唐支书心中之所以流露出对“民情夜访”活动的满意情结,用他的话来说,主要是上级解决他们困难的效率太高了。他清楚地记得,他向前来自己村进行“民情夜访”的葛坡镇党委书记全昌文提出意见的时间离得到满意答复的时间仅仅相差一个星期。

在富川,如白牛村一样通过“民情夜访”活动,一些积压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村寨不在少数。

富阳镇涝溪村是富川高寒山区的贫困村之一。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700多元,村里自被列为全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后,山里禁止了砍伐林木出售,村民唯一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堵”后,村民们的心中充满了彷徨,贫困面貌何日才能得到改变。

为了“医好”群众的这一块“心病”,帮助村民脱离贫困,富阳镇的干部在“民情夜访”活动中,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把准了贫困的“脉搏”后,镇里的干部积极向县财政争取了专项资金20多万元,帮扶村民发展娃娃鱼、竹鼠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投入70多万元修建道路和村综合办公楼。

“在我们这个信息闭塞的山村,要不是“民情夜访”这么一个活动,我们的困难上级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如果没有上级的支持,我们的村民怎么能够找到这些致富门路,没有办公场所的状况何日才能改变。”涝溪村党支部书记罗教韦感激地说。

“‘民情夜访\’活动,是我们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方式和新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这一活动,使党员干部把下基层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一种实际行动,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帮扶的服务,为群众送政策、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廖立勇说。

“我一家六口住的是地基移位、下沉、墙体开裂的危房,现在盖新房子缺的钱总算有着落了,真是感谢你们送来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啊!”家住新华乡尖子树村村民任善勤激动地说。

不久前,新华乡的干部在开展干部下乡“民情夜访”活动中,了解到村民任善勤的房子已破旧不堪,想盖新房却还差些钱,于是乡里就为他办理了危房改造资金补助的相关手续,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结一联十”、“民情夜访”,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民情中转站”、“民情联解会”,建立群众真正得实惠的保障机制;“权限下放”、“职能整合”,建立便捷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干部来服务、群众下评语”,建立以群众满意为依据的群众考评机制。富川探索出来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项措施,就是这样在引领干部转变作风的同时,接地气,融民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把“民情夜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去年以来,该县在财政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每年从财政挤出1000万元作为“民事联解资金”,专门解决项目覆盖不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前干部下乡村,听到群众的反映,干部们只能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回去向上级请示汇报。汇报归汇报,没有资金,群众问起我们也不敢承诺,这样的结果,是群众不敢相信我们的原因。现在每年有了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中心里就有了底气,敢拍板,能拍板。”一位基层干部如是说。

路千条,连接基层第一条。记者在富川采访中了解到,该县自深入开展“民情夜访”活动以来,全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5600多户,走访群众3.5万多人次,办好事实事185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180多起,征求意见1760多条,提出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290多条。召开“民情联解会”5次,协调办理群众意见145件,落实资金3240多万元,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1个。

新闻推荐

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获肯定 “广西护路20周年”宣传报道组到贺州市采访

本报讯(记者汪永虎实习生周正新)8月24日至26日,自治区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率《法制日报》、《人民铁道报》、《广西法治日报》等媒体深入贺州市开展“广西护路二十年,走访...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